名校教研联盟2024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pdfVIP

名校教研联盟2024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名校教研联盟2024届高三联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近年来,我国学术理论界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研究的同时,对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核心理念进行了研究,其结论大体相同,不过在表述上有一些差异。我认为可将它归

纳为12个方面,这里以“以民为本”和“忧患意识”为例略作分析。

早在西周时期,为西周制礼作乐的周公就提出“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的理念。古代

的镜子称为“监”。周公要求为政者以“民”为镜,时时对照,反省执政的得失。类似的理

念屡屡见于西周时期的文献,可见,3000多年前,我国已经产生了民本思想。

战国中期儒学代表人物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战国末期荀子认为“民”

和水一样,既可“载舟”,亦可“覆舟”。

在中国封建社会,各官府衙门的大堂上都挂有“明镜高悬”等大匾,寓意为官者应为民

作主,明辨是非,公正无私。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己有三面镜子,“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

君为客”,把君看成“天下之大害”,将民本思想与反对封建专制君权联系起来。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的民本思想并没有也不可能在国家制度和法律层面确立“人”

或“民”的主体地位。今天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古代的“以民为本”,需要从“民

本”进到“人本”,在国家制度和法律层面牢固地确立“人”和“民”的主体地位,实现“以

人为本”,这意味着中华民族向一个高度文明和高度民主社会的跨越。

在我国古代,与“以民为本”理念相联系,还有“忧患意识”。“忧患”一词见于《易大

传·系辞下》,认为君子应与时俱进,“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

国家可保也”。

“忧患意识”历代相传。唐朝政治家魏征把“忧患”解释为人的精神状态与人的认知程

度。据《新唐书·魏征传》载,魏征说:“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

存矣。”认为治国理政者只有不忘国家危亡因素,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在魏征的论述中,包

含有“忧患意识”与社会和谐这二者互相依存的某些要点。

关于我国历史上的“忧患意识”,人们经常把北宋时期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

文作为代表。范仲淹访问过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由于天气阴晴风雨的变化,

游览者的心情有所不同,由此范仲淹引申出:政治家如何才能不受外界影响而坚持自己的

信念?他的回答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将“忧患意识”与忧

国、忧民联系起来,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仍然需要倡导“忧患意识”,但并不是简单地传承古代“忧

患”理念,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提升发展,使之具有新的内容,体现在民族复兴与建

设和谐社会这个目标上。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还应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中国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看似不同,实则存在会通之点。

会通点表现在对于“人”的研究上。上个世纪80至90年代,我国有些学者将儒学归结

为“人学”,我也持这种观点,认为先秦时期孔子、子思、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在“人

禽之辨”“文野之分”(文明与野蛮的区分)的基础上,研究什么是“人”,以及“士”这个

阶层的人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儒学指出人有道德自觉,有群体的社会生活,能从事农业

生产,并创制礼法。而道德并非天上的神物,人在接受道德教化的基础上,经过努力和锻炼,

可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君子”,再向圣贤的境界前进。

马克思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亦可称之为“人学”。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

和。”这里指出“人”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活动着的具体的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

思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

可见,中国古代儒学讲的“人学”,是关于“君子”的道德学问,没有揭示“人”的社

会本质,但其理论具有引导人们走向崇高境界的作用。而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人学”,则是

关于人的科学即人的本质的理论。人

文档评论(0)

134****988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