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4《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精选课件(统编版2024).pptx

课外古诗词诵读4《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精选课件(统编版2024).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月亮是诗文的宠儿,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月亮的影子,俯拾皆是。这轮明月曾照亮了春江的流水,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怨妇的罗衫。回忆我们所学的古诗文,你想起了那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人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轮明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另外一首首著名的月诗,大家一起来看看,李益笔下的那轮明月又是如何?新课导入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2.疏通诗歌大意,学习诗人的写作特点。3.体会诗歌情感,提高诗歌审美鉴赏能力。重点难点学习目标

受降城,烽火台名。唐代在东西中三个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时间:夜地点:受降城事件: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解题

西汉受降城(兀剌海城)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地处石兰计狼山山口,现以新忽热古城之名于2013年定为国家保护单位。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5年),匈奴左大都尉密谋降汉,汉朝允诺中途接应,命因榆将军公孙敖修筑塞外受降城。城池历经数朝,至有元一朝称兀剌海城,为成吉思汗征伐西夏时首个攻克的城池,于北元暨明朝时期逐渐废弃使用。布局为正南北方向正方形,现长宽均为950米,残高不一,墙体土夯而成,最高8米。东、南墙各设宽12米的城门,门外设有瓮城,四角均有角楼,四墙均有马面。受降城知识链接

李益(约750—约830),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代表作有《江南词》《从军有苦乐行》《登长城》等。作者简介

唐代建中元年(780年),李益时年30岁,正值壮年,却不得不离开家乡,远赴边塞,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当时,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但边境战事不断,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李益亲眼目睹了战争带来的苦难,也感受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孤独。建中元年深秋或初冬,李益到灵武,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期间写下了《夜上受降城闻笛》。背景链接

边塞诗思想内容:1.描写边塞的奇特风景。2.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壮志难酬的愤懑。3.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4.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文体知识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标注节奏并朗读。边读边参考注释和课下解析,了解古诗大意。qiānɡyú初步感知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读懂诗意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译文: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都在眺望故乡。一种笛类乐器,以芦叶为管。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全读懂诗意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远望近看诗歌鉴赏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前两句所展示的边塞月夜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峰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诗歌鉴赏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诗歌的前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艺术技巧:①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为下文思乡做铺垫;②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做铺垫。诗歌鉴赏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前两句用“沙似雪”、“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氛围。诗歌鉴赏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吹芦管”是理解本诗思想的关键,为什么?“吹芦管”是在‘沙似雪“”月如霜“的受降城上听到的,由末句的”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这芦管所吹的曲子正是思乡之曲,本诗的自然环境与芦管曲调融为一体,表达了无限的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歌鉴赏

从炼字角度赏析”一夜征人尽望乡“。“尽”字笼括所有征人,一个“望”字真可谓是用到极致了,“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见,但心中有了着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ous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