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时 用“SAS”判定三角形全等教学设计.docx

2024~2025学年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时 用“SAS”判定三角形全等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课时用“SAS”判定三角形全等

教学目标

课题

12.2第2课时用“SAS”判定三角形全等

授课人

素养目标

1.掌握基本事实: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经历探索“SAS”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及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感知能力与推理能力.

2.能用尺规作图: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培养学生分析与作图能力.

教学重点

“SAS”的探索及运用,尺规作图: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

教学难点

“SAS”的探究过程.

教学活动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活动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

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思考,为接下来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SAS”做铺垫.

【情境引入】

小红到小明家去玩,发现小明正拿着一只玻璃容器苦思冥想,原来他想测量一下它的内径是多少,但是无法将刻度尺伸进去直接测量.小红帮他想出一个办法:把两根长度相等的小木条AB,CD的中点连在一起,木条可以绕中点O自由转动,如下图所示,这样只要测量A,C之间的距离,就可以知道玻璃容器的内径.

你想知道为什么吗?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就会知道答案了.

【教学建议】

此问题实际求证BD=AC,学生可联想到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而已有两边和夹角分别相等,自然过渡到探讨“SAS”是否可行,顺利衔接新课.这个问题中涉及了转化思想与数学建模思想.

活动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设计意图

以“两边一角分别相等”能否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切入主题,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SAS”的过程,学会尺规作图: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的方法,并运用“SAS”解题,经历“SSA”无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探索过程.

探究点用“SAS”判定三角形全等

在上节课中我们知道用三个条件探索三角形全等共有四种情况——三边分别相等、两边一角分别相等、两角一边分别相等、三角分别相等,并探索了用“SSS”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过程.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索“两边一角分别相等”能否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问题“两边一角分别相等”有几种可能性呢?请举例.

答:有两种可能性,如图所示.

我们分情况进行讨论.

探究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出一个△A′B′C′,使A′B′=AB,A′C′=AC,∠A′=∠A(即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把画好的△A′B′C′剪下来,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教学建议】

“探究”中讨论的是两边一角分别相等中的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情形.这里对“SAS”的处理与“SSS”类似,先通过作图实验操作,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满足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的过程,然后总结规律,直接以基本事实的方式给出“SAS”的判定方法.需注意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也是课标要求的重要作图,需要学生掌握作图步骤,作图过程中利用了上节课学到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基本作图.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4揭示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的过程,认识三角形的各个基本要素.

如图给出了画△A′B′C′的方法.你是这样画的吗?

答:上述画法是先画一个角,再画夹这个角的两边.也可以采用先画一边,然后画角,再画另一边的方法,步骤如下:

(1)作A′B′=AB;(2)作∠B′A′E=∠A;(3)在射线A′E上截取A′C′=AC;(4)连接B′C′.

探究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

由探究可以得到以下基本事实,用它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也就是说,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和它们的夹角的大小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确定了.

例(教材P38例2)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点C,从点C不经过池塘可以直接到达点A和B.连接AC并延长到点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点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分析:如果能证明△ABC≌△DEC,就可以得出AB=DE.由题意可知,△ABC和△DEC具备“边角边”的条件.

∴△ABC≌△DEC(SAS)

∴AB=DE.

追问:想一想,∠1=∠2的根据是什么?AB=DE的根据是什么?

答:∠1=∠2的根据是对顶角相等,AB=DE的根据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从例题可以看出:因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所以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时,常常通过证明它们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或对应角来解决.

思考如图,把一长一短的两根木棍的一端固定在一起,

摆出△ABC.固定住长木棍,转动短木棍,得到△ABD.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图中的△ABC与△ABD满足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即AB=AB,AC=AD,∠B=∠B,但△ABC与△ABD不全等.这说明,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教学建议】

例题从实

文档评论(0)

百年树人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一线工作者,省市一线名师,愿意分享优质资源给所有需要的人。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