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docVIP

【拓展阅读】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阅读: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

1.阅读的意义

阅读的意义是什么?说是“筛选信息”“获取文意”固然不错,但若把阅读看成是人的一种终生的精神必需,这种理解就失之于简单了。再则,语文教材占绝大部分的是文学作品,其包含的人文精神之丰厚乃为其他形式的文字材料所不逮。高尔基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因此,我更愿意把阅读看成是一种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只有这样,阅读者才能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底子,提升自己的人生智慧,也才能真正体会到阅读过程所产生的淋漓酣畅的心理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愉悦感。

反观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我们想方设法地训练学生尽可能多扒到些分数,但帮助他们打开思想之门、智慧之窗却显得那样的力不从心。当屈原的寂寞哀怨、李白的孤高自傲、杜甫的忧患深沉、鲁迅的伟大深刻不再成为语文课上一道迷人的风景,是否是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及其检测行为的一种嘲讽呢?重新审视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我觉得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应当在遵循阅读的意义这一原则之下,去组织我们的阅读教学,至于技术性的操作还在其次.因为,思想的贫乏和情感的淡薄是任何再高明再新潮的教学技巧也无法替代或掩盖的缺憾。

2.重视原初

这里所说的“原初”,是指学生阅读作品熟悉内容后,随之而生的对作品整体的原始感悟。善于及时地捕捉这种感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才能凝神屏气,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思绪随作品跌宕起伏,读后有一种快意如闪电欲喷,使阅读真正变成一种享乐。

一传统的阅读教学较多地强调学生如何发现和“正确”领悟作品的“原意”,而忽视了学生作为读者所具有的自由联想、进行创造性想象的力量。于是,让学生各抒己见成

为阅读教学可有可无的一个附加环节,于是,只讲“原意”或先讲“原意”再来“联想”成为教学的传统模式。这样,常是学生联想尚未引发,思路早已扼杀于“定论”之中,纵使后来教师千呼万唤。也是琵。琶半遮脸;再加上旧教材中“预习提示”“自读提示”一类的导读信息,无疑为学生走“理解的后门”提供了方便。这样一来,学生的回答可能十分“标准”,但毫无疑问,他们同时也因欠缺思想碰撞、情感交流而体会不到阅读的乐趣。所以,新教材拿掉这些“提示”,我认为对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是一种福音。

从接受理论看,一切作品都具有“朦胧性”,唯有如此,才有读者无限多样地将作品具体化为“第二文本”的自由境界。(参阅《接受理论》第45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如果把教学的视角由作品转向学生(读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读者)与文本和教师(读者)的平等自由对话上,更能体现阅读的意义,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读者)“各有会心”的权利。

我们完全没必要存在这样的疑虑:学生的理解与作品的原意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你不把哈姆雷特理解成一条狗就行了。所以,我们没必要忌讳阅读时的理解误差,相反,正确看待这种误差,对改变我们的阅读教学观念至关重要。何况,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听听处于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学生(读者)对同一作品的不同理解。否则,千人一面,千口一声,何来碰撞与交流呢?比如在《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谈谈自己对“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的理解,学生各抒己见,有“思乡说”“生活受挫说”“时代背景说”“放假无聊说”(学生根据写作时间1927年7月认为此时放假,朱氏闲得无聊)。应该说,这些不同看法的背后正体现着学生思想境界、认识水平和情感强度的不同。正由于存在这些不同,语文阅读教学才有可能成为一种激越、敏捷,具有创造性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而学生才能在这样的碰撞、交流中走近作者,超越自我。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捕捉对作品的原初感悟,教师可以避免对作品毫无目的地肢解一通;学生理解作品,也才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能把作品还原为“有机的整体”。

3.寻求交点

我们强调语文阅读教学应体现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的意义原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忽视深入的文本感受和细致的艺术分析。相反,深刻的思想碰撞和成功的情感。交流并非走马观花般的阅读可以达到。让学生各抒己见,并非让他们信口胡言。但必须说明的是深入的文本感受绝不是抠字眼儿,钻牛角尖;细致的艺术分析绝不是“目无全牛”的肢解,一切都应在作品本身潜在含义所能辐射的范围里。如对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分析,如果围绕“春天”“江水”“鸭”等意象的选择组合,以说明作者对春天来临的礼赞,那是切中肯綮的,但若是在“为何用‘鸭’而不用‘鹅”’上推敲,甚至得出鸭的灵敏度比鹅高的结论。无疑是荒唐可笑的。

文档评论(0)

yjhbester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