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pdf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湿热内阻证:皮目黄染,黄色鲜明,恶心或呕吐,口干苦或口臭,胁

肋灼痛,或纳呆,或腹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

(二)肝脾血瘀证: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朱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毛细

血管扩张,胁下积块,胁肋久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三)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口干口苦,或咽

部有异物感,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腹胀,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便溏,舌质

淡红,苔薄黄或薄白。

(四)脾虚湿盛证: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便溏或黏滞不爽,腹胀,气短,

乏力,恶心或呕吐,自汗,口淡不欲饮,面色萎黄,舌质淡或齿痕多,舌苔薄白

或腻。

(五)肝肾阴虚证:腰痛或腰酸膝软,眼干涩,五心烦热或低热,耳鸣,耳

聋,头晕,眼花,胁肋隐痛,劳累加重,口干咽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

少苔。

(六)脾肾阳虚证:五更泄,腰痛或腰酸腿软,阳痿,早泄,耳鸣,耳聋,

形寒肢冷,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舌质淡胖,苔润。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胁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的时间、伴随症状以及与气候、饮食、

情志、劳倦的关系,避免疼痛的诱发因素。

-可编辑修改-

2.病室宜安静,减少外界不良刺激,疼痛发作时卧床休息。

3.遵医嘱局部中药离子导入。

4.遵医嘱药熨,热熨疼痛部位。湿热内阻证不宜此法。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肝俞、章门、阳陵泉等穴。

6.遵医嘱肝病治疗仪治疗。

(二)腹胀

1.观察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观察腹胀

发作的规律,定期测量腹围及体重。避免腹胀发作的诱因,如饮食过饱、低钾等。

2.保持大便通畅,予腹部按摩,顺时针方向环形按摩,每次15~20分钟,

每日2~3次,便秘者遵医嘱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穴。

4.遵医嘱药熨,热熨腹部。湿热内阻证不宜此法。

5.遵医嘱艾灸,取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湿热内阻、肝肾阴虚发热者忌

用此法。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胃、大肠等穴。

(三)黄疸

1.密切观察黄疸伴随症状,加强巡视。如果患者出现黄疸迅速加深,伴高热、

腹水、神志恍惚、烦躁等急黄证,及时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2.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遵医嘱口服通便药物,禁止使用碱性液体灌肠。

3.并发皮肤瘙痒时,指导患者着棉质宽松透气衣裤,保持个人卫生,避免用

力抓挠,防止皮肤破溃,洗澡时禁用肥皂或浴液等碱性用品。

4.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5.遵医嘱中药全结肠灌洗。

6.遵医嘱中药熏洗。

-可编辑修改-

(四)纳呆

1.观察患者饮食情况、口腔气味、口中感觉、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

保持口腔清洁。

2.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及时清除呕吐物、排泄物,避免不良气味刺激。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脾俞、中脘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脾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合并食管静脉曲张者中药汤剂宜温服。

(2)脾虚湿盛者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频服;湿热内阻者中药宜温服。

(3)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3.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4.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5.艾灸(详见附录2)。

6.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7.中药全结肠灌洗(详见附录2)。

文档评论(0)

195****505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