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中职高二语文(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docx

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中职高二语文(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把握作者笔下自然景物的特点,体会散文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写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郁达夫生平经历,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理解作者所展现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蕴含的悲凉意味。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欣赏蕴含悲凉色彩景物的独特趣味?。

三、教学设想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作于1934年的行旅散文的传统名篇,其文体物玩味,造境写心,遥想深沉,文韵丰永。熟读文本,《故都的秋》的教学重点是不难领会的:作者立意“赏玩”,以“趣味”为旨归。但最困难的也正在这里:文中的“趣味”,如盐在水,可感而不可见;如水上风行,知其过而不知其来往;又如花中之光,显隐明灭都在转瞬之间。趣味的这种飘渺恍惚的特点正是其审美特性之一,它给《故都的秋》的阅读欣赏与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但对这克服困难的欣赏正是阅读价值所在。若不解其味则遽失其趣,文学审美教育的价值也将落空。

解味须先要辨味。《故都的秋》中的“趣味”,可用陆机《文赋》里的“大羹之遗味”来形容。“大羹”即是美味的羹,它是众多味道的复合。这种融和的“复味”形成了包孕着复杂意义的复意结构,从而在文本中事实上具足了多层表意的存在和可能,具有了司空图所说的“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阅读者在欣赏时,就首先须以还原之思去离析辨识出形成“复味”的原味,就像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所说的“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诗人笔下的“秋”气象万千。它是曹操眼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悲凉雄浑,是屈原笔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微凉轻灵,是王勃眼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寥廓多姿,是苏轼“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浩渺烟波。它有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绵绵愁绪,更有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超拔豪放。那么郁达夫笔下的秋天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师补充:郁达夫(1896—1945)是我国现代文坛上负有盛名的重要作家,郭沫若把他比为“俄国文学中的屠格涅夫”。从小喜爱文学,七岁入私塾启蒙,“九岁题诗四座惊”;1912年夏考入之江大学预科,不到半年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1930年作为发起人在上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年3月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12月携妻儿抵新加坡,主编《星州日报》等,发表大量政论、短评、诗词声援抗日斗争;1942年5月由于日军进逼撤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被日军强迫任翻译七八个月,在此期间暗中救助不少印尼群众和华侨;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时年49岁。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2.背景资料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适的生活,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导致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也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如有问题,请于后台留言联系上传者解决,如文档无法编辑,课件中音视频无法播放等。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