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蚂蚁集团70亿罚单的技术向拆解.docx

对蚂蚁集团70亿罚单的技术向拆解.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蚂蚁集团70亿罚单的技术向拆解

01

罚单很大

嗯,罚单很大,合计71.23亿元人民币。

什么概念呢?或许新罚单很容易让大家联想起不久前80.26亿的罚单,71.23亿似乎也不是那么显眼,但这两者其实在法技术上并不适合做直接的类比。

一个可能会被忽视的要点是,80亿罚单是一张“网安法/个保法”罚单,而7号的70亿罚单是一张“金融法”罚单。

这就导致了两点区别:

第一,金额计算规则不同。

在罚款金额的适用上,个保法第66条配备了“上一年度营业额百分之五以下罚款”的罚款计算规则,所以从法规适用的角度来说,开出天价罚单的逻辑比较直白。而反观70亿罚单,由于没有类似规则的支持,要罚一个如此大额的数字,需要另寻突破口。

第二,行业领域不同。

既然70亿罚单是一张“金融法”罚单,那对它金额体量的理解,就需要放到金融法的行业语境下去看待。

大致说个数据,刨除证监会对违规上市公司开出的罚单,自建国以来史上最大的金融领域罚单是侨兴债的7.22亿。而本次70亿罚单核心由金管局和人行分别开出的针对集团公司和支付机构的37亿罚单和32亿罚单构成。

任何一张拿出来,都是之前“史上最大罚单”的4-5倍之多。

02

罚单到底罚了啥

70亿罚单核心由两部分构成,金管局的37亿罚单和人行的32亿罚单。证监会的金额量级稍小,不详细展开。

金管局37亿罚单罚了三件事儿:

无资质从事银行业务-违规参与银行理财和互联网存款销售。根据《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19条和第44条处罚,罚“没收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罚款”;

无资质从事保险中介业务,违规参与个养产品销售。根据《保险法》第6条、第119条和第159条处罚,罚则一样,还是“没收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罚款”;

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开展误导性宣传、未明示还款要求、未按规定处理个人信息。这几项分别涉及侵犯消费者的受尊重权、公平交易权、知情权,违规使用格式条款,不当处理个人信息,根据《消保法》第59条,处“没收违法所得+十倍以下罚款”

如此来对照最后的处罚金额,没收违法所得11.2个亿,罚款26.3个亿,大概是“没一罚二”再多一些。

金管局这张罚单主要针对的是什么业务?大致来说就是线上开展银行账户、信贷和保险相关业务的不规范行为。虽然法规援引的是“无资质开展”相应银行保险业务,但是其实实务中也不至于真的那么粗暴地直接由无资质主体去开展,各大互联网平台这些牌照其实都是有的。

那为什么还是“无资质展业”了呢?

原因是产品的边界不清晰。对外,产品的功能属性异化,就是所谓的“理财、信贷、银行账户类产品异化为支付产品”;对内,各主体间系统页面归属的模糊,人员和数据的混同,就是问题的主要症结。

所以其实只是“逾越了一些边界”,但是定性上就还是“无资质展业”,刺激。

嗯歇口气儿,再看人行的32亿罚单。

人行的32亿罚单大致可以拆解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支付机构因为各种支付业务不合规被罚,大概30个亿;第二部分是支付机构的股东/实控人被罚,大概2个亿。

第二部分十分有趣,我们先按下不表,后面再说,先说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列了7项违规事项,外部看犹如打哑谜,我们根据行业常见的情况半猜半蒙地来翻译翻译大概可能是什么事儿:

违反支付账户管理规定:这个实在太广,不好猜;可能是I、II、III类户开户数量控制得不严格,也可能是给金融机构开支付账户、过渡户之类的问题;

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这个可能的情况是没有全量接入银联、网联;或者是给清算机构报送的字段不够全;

违反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规定:这个通常是和反洗钱差不多的事儿,用户和商户的身份识别做得不到位,导致支付接口被用作电诈活动了;

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这都是反洗钱维度的事儿,和上面类似,主要是用户和商户KYC做得不够到位,信息和证照拿得不够全;

违反消费者金融信息保护管理规定/违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规定,这俩就包罗万象,啥都能套,从格式合同到隐私政策,从页面设置到客服功能都能圈得进来。

整体上来看,这些问题在支付行业都算不上什么“离经叛道”的事儿,甚至说是普遍的行业痛点都不为过。类似于银行的“贷款三查不到位”,基本上可以说各家机构都是“一查一个准”。

但是奈何业务体量摆在那儿,一旦根据《人民银行法》第46条适用了“没一罚五”的规则,就出现了这个没收违法所得8.3亿,罚款22.3亿的结果,最终实际接近“没一罚三”的水平。

03

违法所得怎么算

看到这儿相信大家都看明白了。金融监管领域虽然没有按照前一年度营业额5%这个处罚方式,但是通过“违法所得”这个媒介,也一样可以开出天价罚单。

违法所得咋算?中立地来说,按照“利润”算相对合理一点。

但在实际的执法活动中,这个概念却不一定按照“利润”来,甚至现在越来越多地出现按照“营业收入”计算的情况,并不考虑扣除公司的各

文档评论(0)

std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