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教案.docx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劳动者之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赏析《芣苢》《插秧歌》这两首古诗。

2.引导学生比较鉴赏《诗经》和“诚斋体”的诗歌语言特点。

3.启发学生感悟劳动的伟大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对两首古诗进行比较赏析

三、教学设想:以学习任务驱动学生学习,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完成“劳动者之歌”海报设计。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芣苢》《插秧歌》这两首古诗进行比较赏析,在解说海报的过程中,深化这两首诗歌的理解。紧紧抓住古诗的语体风格这一特质,以这两首诗歌个案为例,从个案到类别,从知识到思维,引导学生勾连所学古诗文,做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掌握古诗的想象、语言鉴赏手法,学会比较阅读古诗,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联系、比较、梳理、探究等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任务,引导设计

“五一”劳动节前夕,高一(9)班想制作一期以“劳动者之歌”为主题的宣传海报,以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中的《芣苢》《插秧歌》为主要内容,参加学校的“劳动节”海报设计展评。帮助同学们体会劳动的美好与欢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传承、发展劳动精神。那我们如何设计这份海报呢?该怎样对评委和观众加以解说呢?

(二)设计海报,引导学习

1.展示海报结构

海报内容分为四个板块:《芣苢》诗歌赏析,《插秧歌》诗歌赏析,《芣苢》与《插秧歌》的比较阅读,古诗文中的劳动之歌。这四个部分即要求学习、掌握的四个方面,老师的讲解可谓海报的解说。

2.编写海报前言

(三)理解古诗,赏析语言

1.《芣苢》诗歌赏析

通过文题导入,联系所学《诗经》名句,温故知新,唤起对《诗经》风格的感知,为新学《诗经》做铺垫;通过读准字音,解析必要的注释,勾连相关古诗文,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融会贯通。

2.理解诗歌大意,引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想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中。

3.再读诗歌,赏析《诗经》“重章复沓”的语言特点。

4.适时引入《插秧歌》,正音、解析注释,联系相关古诗文,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建立新学与旧知的联系,进而理解诗歌大意,想象劳动情景。

5.再读诗歌,感悟“诚斋体”语言特点。

(四)比较古诗,梳理探究

1.对两类诗歌的语言风格进行比较。比较《芣苢》为代表《诗经》体与《插秧歌》为代表的“诚斋体”的不同语言风格特点。

2.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比较两首劳动古诗,在描绘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在表达的感情方面有何不同?以此作为课后作业。

3.梳理初中所学和高中将学,以“劳动”为主题的古诗文名句,探究背后的劳动意涵及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

4.深化诗歌主旨,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伟大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基础测评】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籍吏民

B.沛公军霸上

C.范增数目项王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答案】D

【解析】D项为名词的使动用法,A、B、C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eq\b\lc\{\rc\(\a\vs4\al\co1(乃令张良留谢,良乃入,具告沛公))

B.eq\b\lc\{\rc\(\a\vs4\al\co1(项伯杀人,臣活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eq\b\lc\{\rc\(\a\vs4\al\co1(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拔剑撞而破之))

D.eq\b\lc\{\rc\(\a\vs4\al\co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何辞为))

【答案】A

【解析】A.均为副词,于是,就。B.代词,他,指项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译。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D.介词,替/句末语气词,呢。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其意常在沛公也意:意图

B.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停止

C.头发上指上:向上

D.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答案】B

【解析】止:阻止,使……停止。

4.下列各句中,全能体现樊哙“勇”和“谋”的一项是()

①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②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③拔剑切而啖之④项王未有以应⑤樊哙从良坐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体现的是“忠”;⑤与“勇”和“谋”无关。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答案】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过盾牌撞击,卫兵跌倒在地上。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答案】那秦王有像虎狼

文档评论(0)

1658576823bd10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