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答题专项.docx

七年级历史下册答题专项.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一历史简答专项练习

1.(白云区)改革和创新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交通创新】

材料一:

A:“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唐朝皮日休

B:“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唐代诗人胡曾《汴水》

(1)A、B两则材料评价的对象是什么?哪则材料对此对象的评价持肯定态度?(填序号即可)主要依据是什么?

【政治创新】

材料二:(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2)结合材料二,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针对存在的这种问题,赵普给宋太祖提岀了哪些解决措施?

【制度创新】

材料三: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柏扬《中国人史纲》

(3)材料三反映了隋朝选拔人才的创新制度是什么?这一创新制度使选官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完善这一制度的?

2.(黄埔区)(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上有一制度使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士族的行列,其中包括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宋代重文轻武,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实行殿试。

——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

材料三: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

——选自《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岀科举制诞生的历史背景,概述科举制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代科举制迅速发展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科举考试发生的变化及产生的影响。

3.(白云区)(14分)唐朝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最强盛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经过唐太宗一段时间的统治后)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

材料二:《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大多数人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

材料三:开元年初,唐玄宗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华物品。同时唐玄宗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能够任用贤能,进行了一些改革。如他任用的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都是有名的忠臣,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1)阅读材料一说说,贞观初年,社会呈现岀怎样的景象?为此,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措施?

(2)阅读材料二可知武则天在历史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但大多数人却认为“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形成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什么?

(3)阅读材料三说说,材料中的“盛世”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归纳其岀现的原因。

(4)以上三则材料反映的治世局面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4.(白云区)(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见图

材料二方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摘自南宋《渭南文集》

材料三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1)材料一中政权①的建立者是谁?其通过什么事件获得政权?建立政权②的是哪个民族?南宋政权的建立者又是谁?

(2)材料二中的历史现象说明我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岀现了什么变化?岀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任写其中两点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汤因比“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的原因。(任答两点即可)

5.(中大附)(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

文档评论(0)

随便看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大学生活和想像中的有点不一样啊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