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延中丨“身体”:中国政治思想建构的认知基础.pdfVIP

萧延中丨“身体”:中国政治思想建构的认知基础.pdf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萧延中丨“身体”:中国政治思想建构的认知基础

摘要:从“政治认知”的视角入手,讨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内

在框架的基础要素。首先对“身体政治”做出了较明确的界定,在此

基础上阐述中国传统思想中“身体认知”的三个主要方面,最后讨论

这种思维方式的认知效果和政治后果。“身体政治”的认知路径,一

方面具有简化和直观的基本特征,以“身体”为基础,通过“感性移

情”(empathy)方式去推论和说明那些抽象、宏观和复杂的问题,

实际上缩短了思考的时间,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另一方面又具有强烈

的“经验论”倾向,形成明显的“具体性思维方式”的特质。此种

“中国思维”的思想脉络,与建基于契约论基础之上的现代政治理论,

形成本质性的差别。

“思维方式”是学术界经常使用的一个常识性概念,但是研究者

似乎都把它认作一个无需论证的前提假设,并未对此进行基本的界定

和深入的探讨。在笔者看来,这实际上留下了论证理路上的某种模糊

区间。因此,我们的讨论就从一个明确的起点开始,就是所谓“认知

结构”(cognitivestructure)。“认知”不完全等同于“认识”,

它是指形成人们认识的基础要素、方式和途径,是关于形成认识的

“所以然”,或者叫做“认识的认识”。笔者认为,“身体政治”是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内在认知架构的基础要素之一,对中国传统政治思

想的整体结构和思维规则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仅涉及此种认知形态

的政治思维过程和后果,其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政治表现将另文

探讨。

一、“身体隐喻”的认知意涵

“身体政治”(bodypolitics)是由法国思想家米希尔·福柯

(MichelFocault)中晚期研究中所使用的分析性概念,引进国内则

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事情。继“知识考古学”之后,福柯转到

“历史系谱学”方向,此后,作为主体自身的“身体”以及它与社会

客体之间的关系,就成为福柯“话语”的兴奋点。通过一系列细腻的

个案描述和宏观透视,福柯试图告诉人们“身体在道德领域中是罪恶,

在真理领域中是错觉,在生产领域中是机器”的现代性观念[1](P1),

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或许由于受到福柯研究作品的影响,“身体政治”

也已逐渐进入政治社会学领域的主流话语。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赖

恩·特纳BryanS.(Turner)在最近的综合性论著中专章讨论了“普通

身体社会学”问题,并把“全面把握身体形象在社会空间中如何发挥

功能”、“真正从社会学角度评价各种社会身体在长时间内的交互作

用,即达成对于身体体现之集体性理解”以及“以一种彻底的历史感

来认识身体及其文化形态”,作为“身体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目标。

[2](P584)

对于本文的论题而言,福柯的思想只是启示而不是方法,这种启

示就是:作为认知结果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已在思想者头脑中预

设的一套观察和归纳问题的基础模版或框架,人们据此去看待、评价

和分析客观事物。在这个结构中,“身体”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在以往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中,人们一般会把分析的视角投射到主

体以外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关系的维度上去,而生产思想的主体自身则

处于被“遗忘”、“淡漠”和“省略”的状态。换言之,作为认知主

体的认知结构,被排除出政治思想史分析的范围之外。但对问题做了

这样的缺省之后,我们将无法回答下列问题:为什么人们面对同样的

事物,却可能“读”出完全不同、甚至大相径庭的意义?作为同样的

人类存在,世界各文明系统之间又为什么会呈现如此之大的差异?具

体到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史研究,我们将无从解释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

么总对某些问题和命题特别关注,而对于另外的一些问题和命题却从

未设问?例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君--臣--民”的系列命题极为

关注,论述甚丰,但对于“权力”(power)与“权利”(right)的

关系却极少提及;作为政治学基础的人性问题,在中国思想传统中十

分发达,但这并未能导致关于权力制衡意义上的制度思考。显然,对

于诸如此类的问题,仅仅从地域环境的角度给予解释是远远不够的,

而认知结构的奠基则是一个重要的视角。虽然生存环境与知识结构不

是决定论的,而是相互依赖性的,但也必须指出,当某种知识系统相

对稳定下来的时候,它就会向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弥漫和扩散,以勿庸

置疑和不证自明的“习俗”和“精神”的要素,成为

文档评论(0)

188****96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小学中二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