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机构失眠症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pdfVIP

基层医疗机构失眠症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pdf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层医疗机构失眠症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不仅增加多种躯体疾病和

精神障碍的风险,而且带来沉重的社会卫生经济学负担。然

而目前国内外均缺乏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失眠症的诊疗规范。

为此,中国睡眠研究会组织国内睡眠医学专家,以国内外最

新的研究进展为依据,制订本专家共识,针对失眠症的病理

生理学机制、流行病学、诊断思路、筛查评估、防治措施和

基层管理进行逐一阐述,共制订了15条推荐意见,以期为

失眠症的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提供全面而规范的参考和建议。

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不仅增加多种躯体疾病和

精神障碍的风险,而且带来沉重的社会卫生经济学负担。基

层医疗机构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

生室,是我国三级医疗制度的基础,主要提供常见病、多发

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等基本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目前,

基层医疗机构对失眠症的诊疗手段相对有限,而且国内缺乏

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失眠症的诊疗规范。因此,中国睡眠研究

会组织国内睡眠医学领域的专家,以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

为依据,结合国内现状,经过反复讨论,制订本专家共识,

为基层医疗机构的失眠症诊疗提供规范化参考和依据。

第一部分专家共识的制订方法

本共识制订采用共识会议制订法。2023年6月至2024

年3月,中国睡眠研究会组织国内睡眠医学领域的专家,成

立基层医疗机构失眠症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编写委员

会(以下简称“编委会”),其中16名成员执笔撰写。“失

眠(症/障碍)”“睡眠起始/维持困难”“初级/社区卫生

保健/服务”“基层医疗机构”等,涵盖的文献类型包括临

床指南、专家共识、综述、荟萃分析以及原始临床研究。尽

管国外医疗体系与我国存在差异,但仍可借鉴其初级/社区

卫生保健/服务的相关内容。编委会成员对纳入的文献进行

证据等级分级,在此基础上进行推荐强度分级。部分的共识

内容可能无法在文献中找到理想证据,需编委会成员根据临

床经验进行判断、推荐为“专家共识”。

第二部分失眠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失眠机制尚不清楚,主要假说简述如下:

一、三因素假说

该假说从易感因素、促发因素和维持因素三方面因素探

讨失眠的心理学机制,也称3P假说。易感因素包括年龄、

性别、遗传及性格特征等,可影响个体的失眠易感性;促发

因素包括生活事件及应激等,可诱发短期失眠;维持因素是

失眠得以持续的行为和信念,包括应对短期失眠的不良行为

(如延长在床时间)及对失眠本身的焦虑和恐惧等,进而发

展为慢性失眠。

二、过度觉醒假说

该假说认为失眠是一种过度觉醒。这种过度觉醒呈持续

性,横跨24h日周期,既包括担心、紧张、反刍等认知觉

醒水平升高,也包括躯体、皮质等生理水平升高。失眠患者

表现为睡眠期觉醒增多、日间小睡潜伏期延长、24h代谢率

增加,以及清醒期更多β波活动、睡眠期的频繁α波和β波、

自主神经功能活性增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过度活跃及

炎症因子释放增加等。

三、情绪应对假说

该假说提出,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间,健康人的大脑蓝斑

停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减少会阻断记忆与

情绪反应之间的联系,使个体在睡眠中达到“情绪喘息”的

效果。失眠人群的REM睡眠则出现片段化,引发睡眠对不良

情绪的适应不足,导致持续性情绪问题。该模型也解释了失

眠作为精神障碍风险因素的原因。

四、其他假说

还包括认知假说、REM睡眠不稳定假说、刺激控制假说

等。

以上假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失眠的发生和发展可能是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假说衍生出不同的临床治

疗方法。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建立在3P假说的基础上,通过

改变失眠者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来改善失眠症状。基于过度觉

醒假说,临床可采取降低觉醒程度的治疗措施,例如通过放

松训练缓解日间的烦躁情绪。情绪应对假说则提供了新的治

疗思路,通过阻断去甲肾上腺素受体(如β-受体阻滞剂)

或抑制蓝斑的活动(如胍法辛),调控REM睡眠而达到调节

情绪反应和改善睡眠质量的效果。

推荐意见1:失眠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清楚,主要包

括三因素、过度觉醒和情绪应对等多种假说;各种假说并不

相互排斥,失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专家共识)

第三部分失眠症的流行病学和高危因素

失眠症的现患率与定义、评

文档评论(0)

188****003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