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精品课件 第3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变化与民族交融.ppt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精品课件 第3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变化与民族交融.ppt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黄巢起义①背景: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②概况: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二、五代十国1.五代十国的更迭:唐朝灭亡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2.后周世宗的改革:到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概念阐释牛李党争唐代朋党之争。从唐宪宗至唐宣宗的四十余年间,朝臣中分成以李德裕为首的世族官僚及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寒门官僚两大集团。牛党重科举,李党重门第,党争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科举、藩镇等几个大问题上,两党相互倾轧,加速了唐朝的衰亡。问题释疑唐朝灭亡的原因(1)安史之乱的爆发给社会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唐朝由鼎盛进入了衰落阶段。(2)中央集权被削弱,其主要体现在藩镇割据上。(3)朋党之争加速了士人阶层的分化,削弱了文臣与宦官斗争的力量,使得文官转向地方藩镇,朝政更加不稳定。(4)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第二环节关键能力形成[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材料一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迁都之计”。……十八年“甲辰,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壬寅,革衣服之制”。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礼乐制度,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摘编自李文生《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起,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研读分析](1)材料一表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从服饰、语言、丧葬、姓氏、制度等方面采取改革措施。(2)材料二表明孝文帝采取的改革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探究运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积极作用: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2)根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改革对后世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归纳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移风易俗、实行中原地区的制度等。这些措施不但推动了鲜卑族自身的发展,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2)从根本目的来看,孝文帝改革巩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3)从本质上看,孝文帝改革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也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新题验证]北魏孝文帝下令“革衣服之制”,采用中原地区的传统服饰,详细规定了官吏的朝服和妇女服饰的具体样式;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等。上述措施主要是为了()A.改变本民族的穿着习惯B.促进经济的发展C.改变本民族的通婚方式 D.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D根据题干材料“采用中原地区的传统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学习中原地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其目的是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故选D项。[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2战国的变法运动与商鞅变法材料一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唐]吴兢《贞观政要》材料二唐太宗在兼用关陇、山东和江南士族的同时,对山东士族采取既联合又压抑的政策。唐太宗还极力选拔寒门庶族地主官僚出任中央政府要职。当时的官员中,有的参加过隋末农民起义,有的是太子李建成一边的人,还有一些人出身于少数民族。——摘编自周世范《中国历史精要》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研读分析](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存百姓”的思想。(2)材料二反映出唐太宗所倚重的功臣中有对立集团和少数民族的人才。(3)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态度。[探究运用](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唐太宗“存百姓”思想的出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602121068gr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