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第七章中国旅游文学知识
第一节,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也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春
联习俗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称“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传统
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
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
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一、对联的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
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古代汉语的词性分类与现
代汉语不同),就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名词对名词。
(三)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
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
末句尾字用平声。
(五)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宜相互衔接,不宜重复。
(六)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七)凡是成绝对和妙对的,如嵌字,顶针,回文,拆字等,只要求上下联末字仄起平
落即可。
二、关于对联起源的其它说法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我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
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我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她以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卷号为斯坦因
0610号敦煌遗书为据: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始,四序来祥。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万古□(殓)百殃。
宝鸡能僻(辟)恶,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
□□故往,逐吉新来。
年年多庆,月月无灾。
鸡□辟恶,燕复宜财。
门神护卫,厉鬼藏埋。
门书左右,吾傥康哉!
实际上,这只是现存最早的对联,对联起源于律诗,实际上是以讹传讹的现象,是纪晓
岚一厢情愿的猜测(见《楹联丛话》卷之一开篇云:“尝闻纪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
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
《声调谱》作者赵执信明确指出:“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句),始于六朝,元(原)非
近体。”王夫之说,对联源于律诗的说法,好比“断头刖足,残人生理”《清诗话》
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
成为独立文体。
涂怀珵先生重申“正是对联成全了骈文和律诗”,正因为对联的二元化布局,才能促成
四声二元化,形成所谓平仄。四声是用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
平仄是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见何伟棠《永明到近体》),陈学易主主张“格律遵
循但求对仗工与稳技巧活用,不计四声仄与平。”江苏省对联学会会长陈德树主张把对联
分为散联,通联,律联,中山大学教授周锡(韦复)pò提倡,在创作中,应考虑格律和材料的
兼容性。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经验
但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
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对偶阶段,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在我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
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殇。如“凿井而饮,耕田而
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易经》卦爻辞
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
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
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
则各从其类也。”(乾•文言传)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刘麟生在《中国骈文史》中说:
“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他例举了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党务指导员3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四川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养护工程设计(咨询)指南.pdf VIP
- 2025“人工智能+”教育行业应用白皮书.pdf VIP
- 铅富氧侧吹还原炉开炉生产实践.doc VIP
- 2025年部编人教版(统编新教材)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docx
- 新建LNG加气站运营管理方案与实施策略.docx VIP
- 标准田字格A4纸空白打印版10页.pdf VIP
- 第四单元 声之交响 课件高二上学期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2 歌唱.pptx VIP
- 猎聘2025年Q3招聘调研报告.pdf VIP
- 高中校园足球活动与体育教学改革的融合探讨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