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融入生活.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让非遗融入生活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社区、回归生活,是实现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路径。

6月10日下午4点,在喜气洋洋的乐曲声中,“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暨中国传统表演艺术进社区展演”在武侯区玉林街道黉门街社区拉开序幕。木偶戏、四川竹琴、四川清音、车灯、金钱板、藏族锅庄……各路非遗表演相继登台亮相。虽然正值盛夏,火热的天气并没有阻挡社区观众的热情,台下座无虚席,他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将活动一步一步推向高潮。

今年6月10日,是中国的第12个文化遗产日暨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进社区’让非遗项目走进了普通大众,增加了老百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并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意识,使得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成为民众的文化自觉活动。”黉门街社区党委书记申明辉如是说。那么,非遗进社区到底是以怎样的一些形式?这些形式是否成为常态?起到了怎样的成效?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走访了成都市的相关社区。

爱我中华,了解我国文化遗产

6月14日,一场名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门券收藏展览在成都市青羊区草堂路社区举办,引来了不少社区群众驻足参观。

展览以专题《四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开篇,用“非遗”内容的门券,向观众介绍了什么是“非遗”、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哪些文化现象或者产品属于“非遗”等内容,让观众一目了然。

“在展览的过程中,主办方的几位老师还向路过的市民解释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含义。让我们增进了了解,感觉到作为中国人都有义务来保护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社区居民梁淑华告诉记者,类似这样的展览在社区经常举办,主办人员很多都是本社区或者周边社区里的文艺爱好者、志愿者,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自发地宣传传统文化和技艺,让大家看到了很多不常见的非遗文化,开了眼界。

“非遗进社区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其中展览就是一个重要的宣传形式。”黉门街社区社会组织与服务中心主任王友蓉告诉记者,在黉门街社区还成立了“门券收藏之家”协会,70多岁的退休老党员刘才庚是这个协会的负责人,他经常组织协会会员走到社区的各个院落里去,办展览,做宣传。

刘才庚老人向记者自豪地展示了他们的作品,有“绵竹年画”门券、“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门券、“中国成都第四届风筝艺术节”门券、“芙蓉国粹川剧秀传奇变脸”门券等等,一张张精美的绵竹年画门券下面还附有儿歌或民谣。

在儿女也长大了,自己比较闲,就想学点东西,不仅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还能带动晚辈们在工作之余有一个修身养性的爱好。

在成都的各个社区,除了这些送到家门口的表演,非遗的文化精髓也逐步渗入每一个角落。

每天下午四点半,一阵阵悠扬的竹琴声便会从黉门街的社区楼里飘扬出来,一群孩子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着四川著名的非遗项目――竹琴;另外一间教室里,十几个安静的成年人围坐在一张大方桌旁,灵巧地操作着手里的小剪刀,一张张栩栩如生的剪?作品摆成了一排;二楼的活动室,由老老少少组成的太极拳班也在老师的示范下静静开课……这是黉门街社工组织鑫香荷坊开设的“四点半课堂”。

“剪纸的都是残疾人,今年的非遗节,他们和少儿竹琴、太极拳等团队一起表演了节目。有些老外看见他们的作品,都花高价来买呢!这说明非遗也是有市场的。”王友蓉说。

记者还注意到,黉门街社区的楼道、活动室的墙上挂满了年画、剪纸和各种手工艺作品;花园里,一条古色古香的“文化长廊”里,到处都是诸如“一年四季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之类的谚语古训,一些大人带着小孩在这里休息乘凉,跟孩子一起将古训背得朗朗上口。

“文化的滋润就如春雨细无声。”王友蓉介绍,除了营造氛围,社区开展的各类活动都是将非遗文化融入其中。比如,“四点半课堂”开设少儿国学班,让孩子们学习到传统礼仪和文化;搞非遗知识竞赛,家长和孩子都参与其中,氛围十分热烈。

“我们还组织社区的文化骨干去双流区,参观由87岁老人程国民花5年时间筹办的非遗展览馆。同时,我们还跟周边社区展开合作,相互学习取经。”王友蓉说,“非遗进社区”要成为社区工作的常态,要让非遗的魅力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点亮生活、美化生活。

(责编:冯雅可)

文档评论(0)

135****82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