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 .pdfVIP

江苏省徐州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 .pdf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苏省徐州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第1页

2023~2024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着眼于考察集体性文学观念。若说研究个体文学

理论是求异,那么研究集体认同则是求同。集体认同不是代表个人,

而是大多数人,包括社会各阶层的观念,是一个时代甚至一种文化的

集体特质。

认同“”是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命题的一个关键词。中国古代有相当一

部分文学批评并不以系统理论形态出现,一些不同时代、不同人物在

不同场合重复的话题、习语,所反映的不是个人或某一时段的观点,

而是一种历代积淀的集体意识。认同形式是与理论形态相对而言的,

两者虽无法截然分开,但又有明显差异。如果说理论是理性的,那么

认同则是感性的。认同往往是一种话题,表达或清晰或含混的感觉或

观念。集体认同不是从事实中推导出来的,而是对众多事实所作的有

倾向性的选择。选择的可能是事实,不过是选择者所喜欢的部分事实。

有些集体认同甚至可以改写历史与事实。简言之,中国文学的集体认

同要表达的并非事实,不是逻辑推理,也可能没有体系性、理论性。

它表达的是中国人所宗奉和追求的文学信仰,是中国古人大致相同的

认识与评价,是集体的文化记忆。

认同不是事实判断,而是价值判断。所以,对于中国古代的集体认同,

江苏省徐州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第1页

江苏省徐州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第2页

更重要的是把它们放到当时的文化语境里去理解,而非简单判断其真

假对错。举例而言,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穷而后工“”与达而后“

工”在中国古代是同时存在、各有事实依据的诗学论题,都具有真实

性与合理性,但在长期的诗学接受史上,多数人还是选择诗能穷“

人”“穷而后工”之说,而相对立的表述则被渐渐遗忘或遮蔽。对于诗“

能穷人”与诗能达人“”,穷而后工“”与达而后工“”的选择与接受,是一

种基于传统诗学观念与价值判断之上的集体认同。韩愈有不平则鸣“”

说,后人往往以不平“”为处于逆境或不公平待遇。其实不平所指甚广,

钱锺书说过:韩愈的“不平‘’和牢骚‘不平’并不相等,它不但指愤郁,

也包括欢乐在内。”不平则鸣是指处于不平常、不平静之境,总会出

现一些善“鸣”的人。但历来对于不平则鸣“”往往是一种有所偏重的接

受,即倾向把不平“”理解为不公平或逆境。这种选择性的接受是一种

集体认同。它与倾向于选择穷而后工“”“诗能穷人”的认同是出于相同

的集体心理,都认为好作品是反映悲苦生活的,而写作者则应经过困

苦和磨难才能成为杰出诗人。这些当然也是事实,但只是部分事实。

这种集体认同,反映出中国古人对诗歌与诗人的集体理想,对诗人的

想象与期待及对诗歌的价值判断:诗是一种承载苦难、超越功利的高

尚的精神寄托。在古代中国,诗人“”是一个被赋予悲剧色彩的崇高名

称,它必须面对苦难和命运的挑战,承受生活与心灵的双重痛苦,须

有所担当和牺牲。这正是基于中国古人对于诗人的集体认同而建构的

诗人的宿命“”,其本质正是古人对于文学使命的一种积极期待。

集体认同包括反向“认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5****3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