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导学案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VIP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导学案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程标准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核心素养

1.结合列宁主义的形成过程,认识列宁主义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深远意义。(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梳理十月革命的背景和过程,认识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和其世界历史意义。(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3.结合列宁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实践,分析理解制定不同经济政策的背景及其产生的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知识导航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沙皇专制统治却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经济、政治)

(2)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阶级)

(3)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2.形成

(1)形成时间及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

(2)大会的意义: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大会确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3.内容

(1)帝国主义的定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对俄国的认识: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一国胜利理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建立政权方式: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

(1)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2)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背景

(1)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历2月),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一直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3)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并亲自领导了组织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

2.过程

(1)占领冬官: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官。

(2)建立政权: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次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3.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1)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3)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3)最重要措施:余粮收集制。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1)目的:解决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引发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2)内容: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3)作用: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苏联成立: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4.苏联工业化目标的基本实现

(1)措施: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两个五年计划。

(2)结果: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

5.苏联模式

(1)含义: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后被称为苏联模式。

(2)表现:

①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②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3)评价:

①积极影响: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②消极影响: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2****86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601012600000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