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特训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VIP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特训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特训

一、单选题

1.下图所示为1965—1975年中国内地工业产值变化情况。这反映了()

A.三线建设促进了内地发展 B.农轻重的比例已渐趋平衡

C.国家经济重心已转向内地 D.西部大开发取得显著成效

2.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讲到,在现阶段的中国,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工农联盟是基础力量。这体现了()

A.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持久抗战的思想

C.建立联合政府的理论 D.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3.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上确立了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的方针。该方针()

A.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一切势力 B.被喻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D.获得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支持

4.1965年8月,西藏乡县选举工作完成,有1359个乡、镇进行了基层选举,有567个乡、镇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西藏约92%的地方建立了以翻身农奴和奴隶为主的乡人民政权。这体现了()

A.民族平等的政策 B.依法治国的思想

C.民族团结的精神 D.人民民主的原则

5.1957年,中国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5%;原定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实际达到18%。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环境的改善 B.苏联的大力援助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一五”计划实施

6.到1950年底,全国共有20所接受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其中燕京大学、金陵大学等11所改为公办学校;沪江大学、东吴大学等9所改为人民自办,仍维持私立,政府予以补助。这些做法()

A.支援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B.形成了完整国民教育体系

C.顺应了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 D.维护了新中国的教育主权

7.20世纪60年代前期,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际上,面临美苏冷战的阴霾和美、苏对我国的战争威胁;同时,国内也面临着粮食短缺和自然灾害等问题,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应对这一严峻形势,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党中央()

A.正确解题思路国内外主要矛盾的变化 B.继续执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思想

C.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D.制定“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

8.1972年,在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宴会祝酒词中,周恩来总理讲道:“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在两国政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该讲话说明中国倡导()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求同存异” D.“真实亲诚”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故宫博物院进行了整体改造,将“清代帝后生活史料陈列室”从原址移除,在故宫内设立了“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史料陈列室”“清代革命史料陈列室”等专题陈列室,并向公众开放。这些改造()

A.开启了博物馆管理的现代化 B.清除了群众的封建残余思想

C.突出了工业时代的社会风貌 D.反映了当时社会性质的改变

10.“攀枝花”村名最早见于1940年4月出版的《川康边政资料辑要》中《宁属各县(盐边县)概况资料辑要》。1965年前后,迁入攀枝花的人口最多时达到60多万人次。据统计,1982年攀枝花的汉族人口为人,少数民族人口为82472人,相对此前都有大幅增长。这种人口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A.社会主义改造顺利推进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

C.国家战略推进西部发展 D.改革开放促进人口流动

11.1957年,陈云指出,现在从大城市到小集镇大部分都管得太死,他主张除粮食、布匹等重要物资和一些热销货继续统购外,其余可以自由选购。这一主张意在()

A.反思社会主义改造的急躁冒进 B.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

C.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 D.强调经济建设要为民生服务

12.1963年至1965年,我国城市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由“二五”期间的2.3%上升到2.9%,超过“一五”期间的投资比例。非生产性投资比例由“二五”期间的14.6%上升到20.6%。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A.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B.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C.国内基本矛盾出现变化 D.将建设重点放在三线地区

13.到1975年,我国共建成四川攀枝花钢铁厂、贵州铝厂等钢铁工业企业984个,有色金属企业945个;逐步形成了重庆、贵阳、西宁等新的机械工业基地。新建的第二汽车制造厂(湖北十堰),汽车年产量占当时全国的1/3.这反映出当时()

A.工作重心开始转向经济建设 B.国家工业体系逐渐趋向合理

C.积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2****86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601012600000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