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秦伯未讲《金匮》:中医中风的前生今世
《金匮》所说中风,不同于《伤寒论》的中风,《伤寒论》的中
风是一种感冒,即所谓伤风症,这里的中风是指四肢偏废,和痹病的
手足酸痛相似。
故《金匮》首先指出:“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
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说明中风和痹在肢体不遂上有半
身和手臂局部的不同;在感觉运动上,中风是手不能握,足不能行,
不觉痛痒,痹病是手指能屈,但举臂疼痛,屈伸不能自如,两者有着
显著的区别。
古代认为中风病由于体虚而感受风邪,可以由经络深入脏腑。故
《金匮》说:“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
在皮肤。浮为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
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
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这
里所说:“虚寒相搏”,就是正气虚弱而外邪侵袭,所说“正气引
邪”,就是邪气所伤的一边经络放纵无力,为无病的一边所抽引而成
为口目歪斜,这是中风证的一般证候。再观察其病在肢体的称作中络、
中经,病在内脏的称作中腑,中脏。
所以侯氏黑散是中风表里的通治方,方内人参、白术、茯苓补正
和中之外,有细辛、防风、桂枝祛风寒,当归,川芎和血活络以治表,
黄芩、菊花、牡蛎清热,皂矾、干姜、桔梗化痰湿以治里,近人以为
中风即脑出血。
脑部出血灶有大小及出血的部位有不同,于是专用脑出血来解释
《金匮》中风,遂有一无是处之感。
正因为此,对于“千金方”的小续命汤(防风、桂枝、麻黄、杏
仁、川芎、白芍、人参、甘草、黄芩、防己、附子、姜、枣)愈加怀
疑了。
其实感受暴风严寒的刺激,也能招致僻不遂症,不一定由于脑
出血,相反地,前人也明白中风症并不完全由于外风。如《内经》上
说:“阳气者大怒则形(现于面色的意思)气绝,而血郁于上,使人
薄厥。”又如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
返则生。”极其重视情志刺激和血行不调,即是现在一般所谓中风。
故必须明确中医论中风有内外二因,后人分析外因为真中风,内因为
类中风,类中风的意义是类似中风,说明风自内生,亦致昏仆,形似
外风,实与外风无关。
后人又把类中风分为“火中”“虚中”“湿中”等等。火中火中即刘即刘
河间所说:“瘫痪多由火盛水衰,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虚中虚中即李即李
东垣所说:“猝中昏愦,皆属气虚”;湿中即朱丹溪所说:“东南湿
土生痰,痰热生风,因而昏冒”。所以有河间主火,东垣主气,丹溪
主痰的说法,正由于各人所见的原因和症状不同,积累了多种治法和
方剂。
叶天士曾说:“内风乃身中阳气变化,肝为风脏,因血液衰耗,
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宜滋液熄风,濡养营络,以熟地、
首乌、杞子、当归,牛膝、胡麻、石斛、五味子、甘菊、牡蛎补阴潜
阳,加虎潜、固本复脉之类;
阴阳并损,无阳则阴无以化,宜温柔濡润,如沙苑子、苁蓉、杞
子、人参、阿胶、当归,通补如地黄饮子、还少丹之类;
风木过动,中土受戕,致不寐不食,卫疏汗泄,饮食变痰,如六
君子汤,玉屏风散,茯苓饮,酸枣仁汤之类;
风阳上升,痰火阻窍,神识不清,用至宝丹芳香宣窍,或辛凉之
品如菊花、菖蒲、山栀、羚羊角、天麻、丹皮、钩藤清上痰火;
若阴阳失交,真气欲绝,用参附汤回阳,佐以摄阴如五味、龙骨、
牡蛎,此其治也。”
近今中风治法,不能离此范畴。这种治法如果从表面来看,显然
与侯氏黑散等有很大出入,但侯氏黑散中有补气药,风引汤中有清热
降火药,防己地黄汤中有养阴滋补药,可见前人对于中风证主要还是
在于辨证论治,不像现在看得那么简单。
张石顽说得好:“尝诊西北中风者,验其喑痱遗尿,讵非下元之
惫,当从事地黄、三生等饮乎?僻不遂,讵非血脉之废,当从事建
中、十全等汤乎?东南类中,岂无六经形症见于外,便溺阻隔见于内,
当从事续命、三化等汤乎?”我们千万不要从片面看问题,使古今验
方受到损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