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11﹡与朱元思书;净;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3.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吴均(469-520),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其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称为“吴均体”。一些写景小诗也颇著名,如《山中杂诗》,诗中有画,自成一格,颇具刚健清新的特色。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风烟俱①净②,天山共色③。从④流飘荡,任意东西⑤。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⑥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①,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②,猛浪若奔③。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④,负⑤势竞上,互相轩⑥邈,争高直指⑦,千百成峰。;泉水激①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②,嘤嘤成韵。蝉则千转③不穷,猿则百
叫无绝。鸢飞戾④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⑤世务者,窥谷忘反⑥。横柯⑦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筹划、治理国家大事;1.总领全文山水特征的是哪一句?全文结构有什么特点?;1.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呢?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水的特点。
明确:静态:清澈;动态:急猛。
2.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山的?
明确:“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以动写静,把静止的山写活了,显示出山的“奇”。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鄙弃功名利禄,流连山水,向往归隐山水的生活。;4.采用“山水之美,美在”的句式,说说你对课文美点的品味。
示例:山水之美,美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美在水清皆缥碧、水深若千丈、水急甚箭、浪高若奔。
5.作者是如何描摹奇山异水的?
提示:从描写角度、词语运用、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作用等角度,任选一点,揣摩妙处???体会写法。
示例:游鱼细石,一动一静,相映成趣。鱼群穿梭,不仅衬托水之清秀,且逗人游兴,给山水增添无限生趣。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1.学习本文,你感悟最深的最想习得的一种写景技巧是什么?
2.运用你学到的写景的一种或几种方法,完成100字左右的写景片断。
提示:选择一个写作对象,可以写家乡的风云雨雪、天空云彩、山水树木等。;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陶弘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4(新插图)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 找规律.docx
- 2024(新插图)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课时 几分之几-课件.pptx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课外古诗词诵读--江南逢李龟年-省(北京)-课件.pptx
- 2024(新插图)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2课时 表内乘法-课件.pptx
- 2024(新插图)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docx
- 2024(新插图)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练习十六 迷宫大冲关.docx
-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06 秋天的雨3[1] 教学课件.ppt
- 2024(新插图)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5.3 练习十二.docx
- 2024(新插图)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第1课时 1000以内数的认识(1)-课件 .pptx
- 2024(新插图)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6课时 解决问题(1)【教案】.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