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 精品 .pdfVIP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 精品 .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

微生物的风险评估是生物安全的核心工作,对于保证生物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

义。

1.微生物的风险评估的基本内容

毒力、致病性、生物稳定性、传播途径、传染性、地方流行性、实验室的性

质和职能、涉及的操作步骤和方法、疫苗及治疗方法的可用性

2.微生物的风险评估的基本用途

选择安全防护措施、制定管理规程等

3.微生物的风险评估的基本要求

微生物特性、设备和操作程序、动物模型、屏障设备和设施、实验室相应的

管理等等

第一节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一、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主要依据

1.微生物的致病性

致病性越强,导致的疾病越严重,其等级越高。

2.微生物的传播方式和宿主范围

受到当地人群已有的免疫水平、宿主群体的密度和流动、适宜媒介的存在以

及环境卫生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3.当地所具备的有效预防措施

措施包括:通过接种疫苗或给予抗血清的预防(被动免疫);卫生措施,例如

食品和饮水的卫生;动物宿主或节肢动物媒介的控制。

4.当地所具备的有效治疗措施

措施包括:被动免疫、暴露后接种疫苗以及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和化学

治疗药物,还应考虑出现耐药菌株的可能性。

按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四类危险程度最低,第一类危险程度

最高,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我国对具体病原

微生物的分类详见卫生部颁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该名录除对病

原微生物的危害分类标准除进行危害程度分类外,还规定了其不同实验操作的防

护水平以及运输的包装要求。

二、病原微生物危害分类及其对应

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分类是确定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但

病原微生物危害分类与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的关系是相对应而非“等同”的。

在确定所从事特定工作的生物安全水平时,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来进行专业

判断,而不应单纯根据所使用病原微生物所属的某一危害程度分类来机械地确定

所需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

卫生部颁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列出的微生物实验操作应采取

的是最低防护水平

第二节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的相关因素

在实验室工作中,通常应根据危害程度分类,对特定的病原微生物采取相应

级别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在通过风险评估工作来确立适当的生物安全水平时,

除了危害程度分类,还要考虑其它一些因素,应收集与拟进行研究或检测的病原

微生物的有关资料以及将进行的相关试验的信息,并作为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的

主要内容。

病原微生物的相关信息,可从医学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学教科书或相关专业杂

志、网络上获取。

一、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感染数量

凡能引起疾病的病原微生物都是致病生物,导致发病率高、后果严重的病原

微生物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不同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强弱不同,即使同类病

原微生物不同菌、毒株也还可以有不同强度的致病力。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低感

染剂量就可导致发病,同一微生物感染数量越大,其暴露的潜在后果也越严重。

病原微生物对感染个体的致病性与被感染者的体质、免疫状态以及对该病原微生

物的易感性有关。

二、暴露的潜在后果

暴露以后,后果的轻重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机体的抵抗力,不同属、

种、亚种、型的病原微生物,甚至不同株的病原微生物,其致病性各异。同时还

取决于所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当大量病原微生物侵袭人体时,潜伏期一般较

短,而病情则较为严重;反之,则潜伏期较长而病情较轻,或不发病。不同个体

被传染后,可产生各种不同的结局,最轻的不出现任何症状、最重的发生严重型

临床疾病而死亡。对暴露的潜在后果评估,应参考教科书并收集相关资料,突出

个体传染过程与结局。

个体传染过程与结局:

1.隐性感染或不显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

2.显性感染或临床传染病

3.是否出现个体最严重的结局,发生严重型临床传染病而死亡

4.是否出现个体间的传播

三、自然传播途径

病原微生物可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血液、母婴、虫媒、土壤等途径

传播。每一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一定相同,同一种传染病在各个具体病例中的

传播途径也可以不同,同一种病原微生物也可以有一种以上的传播途径。通过呼

吸道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容易引起不同的感染性疾病,因此,气溶胶是引起实验室

感染的最重要因素。

四、操作所致的非自然途径感染

因实验操作而造成非自然途径感染的机会是很多的:

1.对感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