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炎症:冠心病抗栓治疗的新靶点.pdfVIP

血栓‑炎症:冠心病抗栓治疗的新靶点.pdf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血栓‑炎症:冠心病抗栓治疗的新靶点

【摘要】炎症与血栓形成是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病中关键的

病理生理过程,二者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紧密关联、相互增强,促进冠心病的进

展,并增加未来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特异性参与炎症与血栓互促作用的物质,

如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等,可以作为抗栓治疗干预的靶

点,为优化现有治疗方案和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新的探索方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

义。该文聚焦于炎症与血栓形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相关机制及治疗的最新研究

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冠心病;血栓形成;炎症;抗栓治疗

冠心病是威胁我国乃至全世界人类健康最主要的疾病之一。根据《中国心血

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我国冠心病推算现患人数已逾1100万,死亡率超过

125/10万,于城乡居民疾病死因构成比中居首位[1],且冠心病死亡率仍呈持

续上升趋势。采取合理的二级预防措施,减少冠心病的短期、长期并发症是改善

预后的关键。“残余心血管风险”的概念在近年来被广泛关注。在血栓、炎症与

代谢等残余危险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即使接受了有效的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和降脂

治疗,患者仍有再发心肌梗死、卒中等不良事件的风险[2]。

炎症是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病中的关键环节,且被认为能

够独立于血脂而驱动血栓事件[3]。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炎症与血栓形成之

间存在着复杂且密切的联系:活化的血小板、凝血因子不仅是血栓形成的关键因

素,也调控炎症细胞功能而强化炎症反应,反之,促炎细胞因子能够激活凝血级

联反应,中性粒细胞释放的胞外陷阱能促进血小板活化、抑制抗凝系统,增强血

栓稳定性[4],展现出炎症与血栓之间双向促进的效应。此外,在治疗方面,

许多常用的抗栓药物(如阿司匹林、利伐沙班)已被发现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同样地,一些抗炎药物也被研究证明具有调节血小板功能、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5]。基于二者在细胞及分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有研究者认为应将其视为统

一的整体,提出了“血栓-炎症”的概念[6]。该病理生理过程在感染、免疫

系统疾病、缺血再灌注等状态下均可能出现,导致炎症反应增强和血栓形成[7],

在这一过程中,具有特异性的细胞和分子可能作为抗栓治疗的靶点,对于优化治

疗策略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将围绕炎症与血栓的相互作用展

开,对其机制以及相关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血小板参与血栓-炎症

血小板是血栓形成过程中主要的效应细胞,不仅有止血的生理功能,还参与

免疫调节、炎症激活[8-9],是联系炎症反应与血栓形成的桥梁。生理情况下,

完整且功能良好的内皮能够抑制血栓形成;而在炎症局部,内皮结构及功能发生

改变,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壁,分泌多种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β,IL-6等]和趋化因子(如血小板因子4,前血小板碱性蛋白等)[1

0],参与白细胞的募集和激活,加重内皮损伤和血栓形成。

1.表面分子介导的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血小板对环境信号的敏感识别和

多种功能的执行依赖于表面分子,主要是糖蛋白(glycoprotein,GP),如P-

选择素和E-选择素介导血小板在内皮表面的滚动,GPⅠb、GPⅥ介导血小板

与内皮细胞的连接[11-12],整合素αⅡbβ3(即GPⅡb/Ⅲa)与纤维蛋白

原相连介导血小板聚集[13]。这些黏附分子也参与白细胞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

作用。血小板活化后,膜表面P-选择素的表达增加,与白细胞表面的P-选择

素糖蛋白配体(P-selectinglycoproteinligand,PSGL)结合引发多重效应,

促进白细胞在血栓形成部位的黏附、迁移[14-15],在循环中形成血小板-白

细胞聚集体,并触发白细胞释放胞外陷阱[16];此外,活化血小板表面表达一

种强效的促炎促栓分子——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mobilitygroupbox-1

protein,HMGB1),作用于Toll样受体2和4,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

等模式识别受体,激活单核细胞,促进中性粒细胞自噬、释放中性粒细胞胞外陷

阱[17-19]。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是二者相互作用参与炎症-血栓过程的重要形式,它

能够作为微血栓的组成部分,造成伴有炎症的微栓塞[20]。除P-选择素结合

PSGL介导稳定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的形成外,血小板GPⅠbα或GP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飞飞飞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