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安康中学高三5月强化训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VIP

陕西省安康市安康中学高三5月强化训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陕西省安康市安康中学高三5月强化训练语文试题(含解析)

陕西省安康市安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5月强化训练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折枝花卉是中国花鸟画的表现形式之一,花卉不画全株,只选其中一枝或若干小枝入画,展现的是一种无我美学。花卉装饰,花卉细部写实程度高,彼此之间具有形式上的呼应关系,展现的则是一种有我美学。

②中华美学一开始虽起步于物感说,但重点不是人对物的感知,而是物引发人有所感。在这里,居于中心位置的不是人,而是物。人有所感是由于物的触动。中华美学此后发展出的传神论、气韵说、意象说等都始终没有抛弃物的基质意义,神、气、韵、意等都是物向人呈现出的,而非人观照的结果。因而,美感享受不是人在对象中见出了什么,而是物本身有了这样的呈现。所以,折枝花卉虽然看上去有折枝,但不失自然态势,依然深深栖息于对象的物态。

③折枝装饰体现的是有我美学,是因为其中有一个鲜明的我在。折枝失落了自然样态就表明是人刻意安置的结果。这个结果不是自然本身固有,而是人刻意安置,以满足人之所需;折枝花卉则相反,堪称无我美学,因为其中没有一个确凿的我在。画面虽有折枝,不见全株,但任何人为安置的痕迹都竭尽可能被降到最低限,画面显得自然而然,仿佛是自然将自身如此呈现在画中。

④当然,有我无我听上去有点像相悖论:但凡审美,尤其是艺术,必然有个我在。就审美而言,必然有个观照的我在,一个感性地视或听的我;就艺术而言,作品本身就是人为创制的产物,其中又有个创制的我在。西方之有我美学不仅指有个感性之我在,也指有个创制、设置之我在。具体而言,这个“我”可以体现为感性观照的视角、眼界等,也可以印证在作品语汇中,那可以是作为创制者(艺术家)的我,也可以是作为观赏者的我。西方艺术即便进入现代主义,纵使抽象,也有个向外投射之我在;中华美学之无我,其实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无我,只是没有外在感官之我而已。一个日常观照,系之于外在观看的我在折枝花卉中悄无声息地消失,日常所见不复存在。但是有图像在,观看依然。随着意念完型的激发,由折枝图案引发的看就开始向内转,转向日常外在观看视见不到的领域,那就是画外。所以,中华美学之无我美学追求的其实是一种内在性,一种将日常视看,即外在视看向内转的努力,转向对象的内在生成,在折枝花卉那里就是转向全株形象的意念生成。画中不见全株,意念中却有出现。不是外在观看见出,而是在内在意象中呈现。因此,美学上的有我无我只是日常感性维度上的指称。

⑤在中国,画家不是通过身体器官(感官),而是通过心把世界转变成了画。折枝花卉之所以成为中华美学的美学方式就是因为其赏心,“心”在中华美学中其实是内在感受的代名词,是将外在之感向内逆转的产物。就折枝花卉而言,逆转之发生是因为看到的局部依然保持与全株有自然关联,进而必然引发依循对象关联的完型意想。这样,完型不是出现在通常视看中,而是出现在视看引发的意想中。这个意想的一头连着看,即日常视看,另一头连着想,此乃“心”在观看。这个“心”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精神,精神是离开感的,位于感的另一面。心还没有离开感,依然处于感之中,但同时又与内在连接,与外在视看的另一面连接。折枝花卉应合的就是这样的“心”,这是西方没有的。花卉装饰虽也见局部,但由于成为单纯装饰,与全株失去了任何自然关联,因此不会引发逆转,不会促成对全株的意想,只会引发不再关联全株的单纯遐想。

(摘编自王才勇《从折枝花卉到花卉装饰——中西艺术的不同处理方式及其可互喻的美学追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折枝花卉是中国画的绘画技法,画出的枝叶花保留有自然状态,但不注重细节的勾画和彼此的呼应。

B.起步于物感说的中华美学,居于中心位置的是物不是人,人有所感是因物的触动,呈现“无我”的特征。

C.中华美学中的“有我”“无我”都有“我”的存在,“无我”把日常视看转向审美对象内在的生成。

D.花卉装饰与折枝花卉都可以表现事物的局部,但前者不能保持与全株的自然关联,只是单纯的装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

答案

文档评论(0)

幸福是什么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幸福是什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