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题西林壁》教案.docx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学语文《题西林壁》教案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根底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看角度不同,观看效果不同;

3、培育学生互助学习的力量;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育学生互助学习的力量。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宏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绚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非常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宠爱。今日教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题、解题。

齐读课题。结合书下解释帮忙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在学习中渗透方法,可谓潜移默化。]

三、简介苏轼及写作背景

师生共同沟通收集到的资料。

1、有关苏轼的自然状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状况。

3、教师叙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通过沟通,到达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学问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表达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信任你们对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宠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讨论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根底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五、分组自学,理解美

1、依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阅历,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爱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方法解决。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敬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既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又培育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力量。]

六、汇报沟通,感悟美

(一)沟通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势。

4、引导学生发觉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用词的精妙。

(二)沟通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忙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争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忙学生体会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制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学生依据诗意改诗,既使所学的学问得到迁移,又培育了学生的创新力量。]

5、议一议:从这首诗你能感到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6、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

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三)学生依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现内化诗意。

[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既深化了对古诗的理解,又提高了熟悉水平,同时培育了学生运用语言的力量。]

七、共性诵读,表达美

8、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状况

9、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由于观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告知我们一个道理,观看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0、完毕

师:请大家对比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

文档评论(0)

180****175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