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pptx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ppt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标: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重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难点: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本课线索:一、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二、中华文化在不同阶段对世界的影响。云冈石窟

两汉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佛、道、儒融合隋唐佛教完成本土化宋明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明末19c中叶国门洞开,西学进一步传入1862开同文馆、天文算学馆、新式学堂1868西方工程技术、科学理论、社会改革传播1915新文化运动1917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传播1919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BC4—3西方新知识相继进入中国汉字传入朝、日、东南儒学在东亚、东南亚流行,佛经传朝、日日本以唐制为蓝本改革、造纸术传出火药传入欧洲入琉球、郑和下西洋14—15C16—18C儒家等文化传欧洲、丝、瓷、园林设计受欢迎中国“吸收异国他邦的文化”过程呈现出怎样的特点?2、主动—被动—主动3、双向交流佛学宗教科学著作工程技术、改革理论1、阶段主题明显主动被动主动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佛教传入西学东渐02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东亚文化圈中华文化的西传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传入两汉之际,自古印度传入中国开始传入日趋兴盛完成本土化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同佛、道相融合隋唐时期,出现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宋明时期,被儒学兼容形成宋明理学融为一体思考:从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分析中华文化发展历程所呈现出的特点①兼收并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②在继承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受尽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长期的战乱又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这种情况造成了宗教流行的土壤。各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和获得精神安慰,也有意识地提倡。——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①社会动荡、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人民需要精神寄托。②佛教讲究人生的终极关怀,容易得到人民的信任。③教义麻痹人民,利于统治,得到多数统治阶级支持。探究:佛教传入发展的原因④中华文化有强大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传入佛系三连都行可以没关系云冈石窟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所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宋·赵光辅番王礼佛图探究:结合材料与所学分析佛教传入的影响材料一:佛教一经传入就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巨大的撞击,它不仅从题材上霸占了中国画坛,而且也掳掠了中国人的心灵。然而,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她那悠久、精湛的文化艺术不可能完全受外来宗教的摆布。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政府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影响国家财政收入。且佛教的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都曾下令灭佛,史称三武灭佛。但都阻止不了佛教的兴盛。材料三: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三生有幸大彻大悟前因后果自作自受五体投地生老病死②加重人民负担,威胁政府利益。①同佛教有关的建筑、艺术、语言、哲学观念、逻辑思维得到迅速发展。③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引发反佛教斗争。探究:结合材料与所学分析佛教传入的影响

1.宋代契嵩禅师指出:“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乎治。儒者,圣人之大有为者也;佛者,圣人之大无为者也。有为者以治世,无为者以治心。”这主要反映出A.佛道的思想冲击B.佛教的中国化C.佛儒思想的融合D.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西学东渐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近代西方学术思想(科技及思想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未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帝国时代转型时代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阶段明末清初西学东来晚清(近代以来)真正意义上的“西学东渐”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明代万历年间)利玛窦“西学东渐”第一人标志利玛窦和徐光启

“西学东渐”的表现第一次高潮:①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②《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第二次高潮:19世纪中叶,受两次鸦片战争刺激,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先后向西方学习第三次高潮: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早期维新派和康、梁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重点转向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更是承上启下,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上的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只关注先进军事科技及器械之术尚未涉及政治制度及思想虽涉及政治制度及思想但全盘西化

文档评论(0)

教师备课驿站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专注于中小学各科教学多年,曾获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教育局评为县级优秀教师; 2013在全省高中思想政治优秀设计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在全市高中优质课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第十一届全国中青年教师(基教)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2017年4月全省中小学教学设计中被评为一等奖2018年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2年12月06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