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pdfVIP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导读: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是衡量个

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观幸福感是衡

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具有个人评价的主观性,认知

评价及情感评价的全面性以及跨时间跨情境的相对稳定性特点。主观幸福感可

以是对生活满意感等方面所作的概括性评定或对生活某一方面的特定评定;既

涉及人的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及主观不适感

(subjectiveill-being),又包含从极度绝望等消极状态到幸福完美等积极状

态。

1.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概况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最多的为学生群体及教师群体,也有对城乡居民、社区老

人及病残群体及医生护士等群体的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或量表等手段收集

数据;研究涉及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如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宜人

性、严谨性)、情感因素(如正性情感、负性情感)、认知方式(如自尊水平,

自我概念,自我效能)、应付方式(如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社会支持(如

人际关系,社会福利)及人口统计学因素(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经济状

况,居住环境)、生活行为方式(如坚持锻炼与否)、生活事件(离异丧偶,

意外致残)、健康状况(是否健康、疾病程度)等因素的研究。总体来讲国内

在该领域研究中调查研究居多,干预研究相对较少;横断研究居多,纵贯研究相

对较少,没能注重提出中国化的主观幸福感理论。

2.国外主观幸福感理论发展

近五十年来,西方在主观幸福感领域研究较为深入,创建了许多关于主观幸福

感的理论,有些理论也遭到质疑与修正。

2.1幸福感稳定论(StabilityTheory)定值理论(set-pointtheory)、动态

平衡理论

(DynamicEquilibriumTheory)、适应理论(AdaptionTheory)都体现了幸福感

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思想。定值理论认为人的主观幸福感由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

或某些生物学因素所决定,个体幸福感水平在成年后基本不会变化,具有恒定

的点值;动态平衡理论认为在生活事件发生后,幸福感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上下

波动,最终再恢复到原来的水平;适应理论认为个体适应生活事件后,重新生

成新的幸福感或不幸感标准,幸福感处于动态的平衡。

该理论因不能解释生活事件引起的幸福感长期性改变及某些类型人幸福感水平

的易变性等问题而受到质疑与批评。

2.2认知比较论(CognitionandJudgementTheory)

目标取向论(Goal-OrientedTheory)、社会比较论(SocialCompare

Theory)都包含通过现实状况与自定标准间的认知判断与比较,产生幸福或不

幸感,笔者都将其归于判断比较论。目标取向理论认为人有不同的目标与价值

取向,痛苦与幸福源自目标达成程度与设定目标间的比较:若向着实现自己期

望、符合自己价值取向的方向进展,人们会有幸福感,否则痛苦;当外界提供

的支持与帮助利于人的自我实现时,人会幸福;当问题或困难阻止目标实现时,

人会痛苦。心理学中的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等说明当理想与现实间

发生矛盾,这样人不可能体验到完美幸福感。社会比较论认为幸与不幸感来自

于理想标准与现实状况间的比较,现实状况超越认定标准,与周围的人相比较有

优越感时,会产生主观幸福感;现实状况达不到认定标准或与所在人群比较觉

得变差时,则不会觉得幸福。周围的人,过去的自己,自我概念所衍生出来的

理想标准,别人对自己的期望等都可能成为个体拿来作为有意识或无意识加以

比较的对象。

2.3应对方式论(CopingStyleTheory)

社会联想论(SocialAssociationTheory)与人格特质论(Personality

TraitTheory)都涉及人们对刺激或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或采取认知应对方

式,或使用特质应对方式。社会联想论基于人的记忆、认知模式等因素,每个人

都有自己的记忆网络及认知模式,正如悲观者与乐观者面对半杯水,不同个体

激活的积极或消极记忆网络不同,采用的认知方式及应对方式各异,由此诱发

个体不同的情绪反应,产生幸福或不幸福感。人格特质论认为人脑在神经生物

学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人对外界应对方式的不同及幸福感体

文档评论(0)

千帆起航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