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神经系统.ppt

  1. 1、本文档共9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章神经系统第一节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一)神经元1、结构和功能2、神经纤维的功能和分类(1)基本结构(2)功能功能性作用:传导兴奋营养性作用(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1)完整性2)绝缘性3)双向性4)相对不疲劳性(4)神经纤维传导兴奋速度1)纤维的直径2)髓鞘的有无及厚度3)温度(5)神经纤维的分类1)根据传导速度,可将神经纤维分为A、B、C三类,适用于传出纤维。2)根据来源与直径分类,可将神经纤维分为Ⅰ、Ⅱ、Ⅲ、Ⅳ四类,适用于传入纤维。3、轴浆运输(1)概念(2)分类(3)功能4、神经的营养性作用(1)概念(2)机理通过轴浆运输经轴突末梢释放某种物质所致。(二)神经胶质细胞1、分类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2、功能二、突触传递通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发生接触,并进行兴奋或抑制的传递,这些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一)几类重要的突触传递化学性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组成。可分为定向突触和非定向突触。电突触1、经典的突触传递(1)突触的微细结构(2)突触的分类(3)突触传递的过程神经冲动→轴突末梢→前膜产生动作电位→前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钙离子进入突触前膜→轴浆粘度降低,使突触小泡与前膜接触、融合、破裂→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后膜通透性改变,发生离子转运→产生突触后电位。(4)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2、非定向突触3、电突触(二)神经递质和受体1、神经递质(1)递质的鉴定(自学)(2)调质的概念(自学)(3)递质共存现象(自学)(4)递质的代谢(自学)2、受体(1)概念(2)配体激动剂拮抗剂(3)受体的亚型(4)突触前受体(自学)(5)受体的作用机制(自学)(6)受体的调节(自学)3、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1)乙酰胆碱及其受体1)毒蕈碱性受体(M受体)分布: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汗腺和交感舒血管纤维支配的骨骼肌血管上。概念作用:产生一系列副交感神经兴奋的效应。阻断剂:阿托品。2)烟碱性受体(N受体)概念:这类受体能被烟碱所激动,产生与乙酰胆碱结合相类似的反应。分类:神经元(N1受体)和肌肉型烟碱受体)N2受体)阻断剂:六烃季胺阻断N1受体;十烃季胺阻断N2受体。(2)NE和E及其受体1)α肾上腺素能受体(α受体)作用:对平滑肌而言是兴奋性的,但对小肠为抑制性的。阻断剂:酚妥拉明;哌唑嗪可选择性阻断α1受体;育亨宾选择性阻断α2受体。2)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受体)分类及作用β1受体:主要分布在心脏组织中,其作用是兴奋性的。脂肪中也有,可促进脂肪的分解。β2受体:分布于支气管、胃、肠、子宫及许多平滑肌,作用是抑制性的。阻断剂:普洛奈尔(心得安)阻断β受体,阿替洛尔和普拉洛尔(心得宁)主要阻断β1受体,丁氧氨主要阻断β2受体。三、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一)反射的分类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二)反射的中枢控制(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四)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1、单向传递2、突触延搁3、总和4、兴奋节律的改变5、后发放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五)中枢抑制1、突触后抑制(1)概念由突触后膜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产生IPSP而造成的抑制。(2)机制其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传入侧支性抑制其作用是使不同中枢神经元的活动协调起来。返回性抑制其意义在于防止神经元过度和过久兴奋。2、突触前抑制(1)概念(2)机制突触前末梢释放递质减少。(3)意义使感觉更加清晰和集中。第二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一、中枢对躯体感受的分析1、丘脑前的传入系统浅感觉传导路径痛、温度和轻触觉→皮肤感受器→细纤维传导(分布在脊髓外侧)→脊髓后角换元→交叉至对侧脊髓丘脑侧束(Aδ,痛、温度)和脊髓丘脑前束(Aβ,轻触)→丘脑感觉接替核。深感觉传导路径肌肉关节本体感觉、深部压觉→粗纤维传导(分布在脊髓内侧)→同侧后索上行至延髓下部→在延髓薄束核和束核更换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内侧丘系→丘脑的后腹核以及相关的特异感觉接替核。2、丘脑的核团第一类核团(感觉接替核)第二类核团(联络核)第三类核团(髓板内核群)3、感觉投射系统(1)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特点:专一性,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功能: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2)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特点:无专一性,无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功能: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胜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文档好 才是真的好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