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文中通感类型细分.doc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文中通感类型细分.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文中通感类型细分

通感释义

通感原为心理学概念,是一种心理现象,也称“感觉移借”或“感觉变换”。金开诚指出:“艺术通感是艺术家在长期的创作实际中,能对各种艺术触类旁通,甚至融会贯通。”

他还说:“人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它们虽然由不同的器官分别感受,并由不同的神经分别传送,但在神经中枢却可以发生这样的‘暂时联系’”。而这种“暂时联系”,往往表现为由一种感觉引起对另一种感觉的联想,也称为“感觉转移”。

体现在创作中,也就是文艺家以各种心理现象(如知觉、感觉、表象等)的相互联系,可以彼此相互沟通、借移等心理活动为基础,根据创作的需要,把视、听、味、嗅、触的某些感觉沟通起来,表现在作品之中。

这样,往往可以“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梅圣俞语),使作品的形象更加生动逼真,意境更加传神而富有余韵,同时,也可开阔作品艺术美创造的领域。

通感的文学表现方法,钱钟书20世纪60年代的《通感》一文借用心理学上的术语,称为“通感”。根据前苏联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和钱钟书的《旧文四篇》的介绍,“艺术通感”还可以译作“联觉”、“伴生感觉”和“感觉借移”等。

张寿康在《关于移觉修辞格》一文中把“感觉变换”和表现“感觉变换”的修辞格分开,且为了避免概念上的混乱,给这种修辞格取名为“移觉”,它一般借助比喻、比拟、夸张、移就、描摹等方式来表达。

现依诗文中通感的类型

现依诗文中通感的类型,列举如下:

一是听觉向视觉借移。李贺《李凭箜篌引》把诉之于听觉的音乐声响,转化为鲜明可见的视觉形象来表现。“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露泣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诗人描绘李凭弹箜篌的技艺之妙,竟使天上行云也驻足倾听,水也为之不流。而箜篌的声音之美,清脆如昆山玉碎,嘹亮如凤鸣九天,凄切如荷花泣露,喜悦如香兰含笑,激越如天石破裂,引起秋雨大作。这是听觉向视觉的借移。

二是视觉向听觉借移。李贺“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日似玻璃有光,敲玻璃有声,则敲日也有了声音,诗人以声音描写太阳的特征,这是视觉表现听觉。

又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写道:“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也属于这一类。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如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优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入一种幻境。

三是视觉向触觉借移。李贺《蝴蝶舞》中的“扬花扑帐春云热”,扬花扑帐,春云悠悠,这是看见的景状,而用表示触觉的“热”形容,更增添了春意浓浓的气氛。韩愈《芍药歌》中“翠叶红蕊无力与”和“温馨熟美鲜香起”,“翠红”是视觉,“温”是触觉,这是视觉通于触觉。

朱自清《绿》中的“…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用“明油”“鸡蛋清”来比水光,不仅写出了它的“明亮”,而且使人触摸到她的“滑”、“软”、“嫩”,这便是视觉经验与触觉经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美感效果,是由视觉向触觉借移的艺术通感。

四是嗅觉向听觉借移。朱自清散文《阿河》中描写了女佣阿河的容貌:“一张小小的圆脸,如正开的桃李花:脸上并没有笑,却隐隐地含着春日光辉,像花房充满了蜜一般。”

作者运用比喻和通感的艺术手法尽情地描绘了一副美丽的脸蛋,但还嫌不够,后文又进一步补写了她的脸:“我不是说过,她的脸像正开的桃花吗?那么她微笑的时候,便是盛开的时候了:花房里充满了蜜,真如要流出来的样子。

五是听觉向触觉借移。张爱玲《金锁记》中七巧“那平庸而尖利的喉咙割着人像剃刀片”,这是听觉向触觉的借移,把七巧刁钻尖刻的性格表现出来,读来令人毛骨悚然。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远远的、远远的歌声总仿佛隔着重衣搔痒似的,越搔越搔不着痒处。”把听觉上的“歌声”借移为触觉感受上的“搔痒”。李贺《自昌谷到洛后门》中的“石润冻波声”,凝冻的只能是水波,而不能是声音,但声随波止,不仅有冷觉,且有了静境。

六是听觉向味觉借移。徐志摩《沙扬娜拉》:“道一声珍重,道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沙扬娜拉!”通过艺术通感的手法,用无形的甜味写出了淡淡的离愁。

朱自清《威尼斯》:“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运用了艺术通感,写威尼斯夜曲听来不仅有“颤着”的美,而且还像品味醇厚的酒或茶那样,让人感到歌声的浑厚,甜润和有韵味:又像欣赏玫瑰的红色那样让人听了入迷。

七是触觉向味觉借移。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东关酸风射眸子”,言气候恶劣。此时东关霜风凄紧,直射眸子,不仅眼为之“酸”,且心亦为之“酸”。

它蕴含着“马后桃花马前雪,教人哪得不回头”的意味,表现诗人出对汉宫和长安的深切依恋之情。句中的“酸”、“射”二字,新奇巧妙而又

文档评论(0)

189****64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二级建造师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2月26日上传了二级建造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