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基础设施智能巡查指南》编制说明.pdf

《公路基础设施智能巡查指南》编制说明.pdf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公路基础设施智能巡查指南》

编制说明

《公路基础设施智能巡查指南》编制组

2024年11月6日

目录

一、标准编制来源和背景1

二、编制原则与程序3

三、主要条款说明6

四、与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的关系8

五、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结果及理由12

六、实施地方标准的措施建议12

七、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13

一、标准编制来源和背景

(一)任务来源

根据《上海市地方标准管理办法》(2018年市政府第8

号令)及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23年度第一批

上海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沪市监标技

[2023]385号),经网上公开征求意见、专家评审和公示,《公

路基础设施智能巡查指南》列入编制计划。

(二)编制背景

公路路网基础设施作为道路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

既是交通强国战略的重要关注对象,也是脱贫攻坚战略的重

要承载体。近些年,随着上海市路网里程快速增长,基础设

施的管理养护需求也日益加剧,其性能状态巡查成为关注重

点。然而,受到当前巡查手段的经济性、时效性限制,全城

域路网基础设施性能数据更新一次需3-5年,且数据不足以

满足路网覆盖率,数据采样率较低以及信息获取相对滞后导

致管理养护部门难以精准掌握和跟踪研判公路路网设施性

能演化状况,从而影响了管理资金的合理分配与巨额资产效

益的充分发挥。

随着《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进一步实施,上海已经进入

到新型智慧交通发展阶段,强调政企合作,是以万物互联为

基础服务导向的新型城市运维模式。一方面,2019年交通运

1

输部印发《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构建数

字化的采集体系,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

2020年国家《“十四五”规划》中也提到“加快数字化发展,

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各级公路路网设施性能数

字化巡查、智能化管理是国家重要发展战略的共同指向,对

路网基础设施状态信息数字化获取和其内在价值的挖掘提

出了更高要求。2022年,交通运输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交

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再

次重申开展交通基础设施长期性能观测研究,加强在役基础

设施智慧维养技术研究。突破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健康智能

监测、性能精准感知等技术,开展基础设施智能化检测、数

字化诊断、标准化评估等,并提升交通装备关键技术自主化

水平;另一方面,基于日益先进与精准的数字化巡查技术、

数据挖掘方法与交互处理手段可针对性地整合大数据优势,

从而提高感知数据对各项应用的支持水平,极大满足城市综

合基础设施管理、服务和决策中的需求,保证城市交通的智

能、高效运转。

在此背景下,本技术标准拟面向公路路面及附属设施智

能巡查应用场景,制订相应的技术标准,包含公路路面及附

属设施智能巡查内容和指标、数字接口定义、巡查装备和人

员要求、巡查周期制定和巡查处置等相关要求,适用于上海

市公路路面及附属设施智能巡查和处置相关工作。

2

公路路网基础设施往往意义重大,承接着客货运输双重

压力,不容许出现重大损坏,必须对设施的运行状况以及安

全隐患实时掌握。本技术标准的制定可以助力实现公路路面

及附属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性能巡查,实现公路养护管理的

全天候、全过程、全面覆盖信息获取,加快公路路面及附属

设施数字化转型,推动各等级公路路面及附属设施的智能化

转型,有效提升公路运营管理效率,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本技术标准的制定,有利于确保公路使用的安全性、

舒适性、便捷性、高效性,更有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

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

二、编制原则与程序

(一)编制原则

1、遵循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

理性、安全环保与节能效益、维护公众利益、协商一致性、

广泛参与度及公开透明度的原则;

2、强调原则性,同时避免过度侧重于技术性和工艺性

细节。在确定标准的范围和深度时,各章节应保持一致性。

各工作组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dfdso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0020006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