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流域农田水利现状及发展对策.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特稿·海河水利2014.No.4

DOI:10.3969/j.issn.1004-7328.2014.04.001

海河流域农田水利现状及发展对策

翟学军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天津300170)

摘要:海河流域农田水利建设历史悠久,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恢复和发展、根治海河、灌溉体系初步形成、改革发展转型、改革发展深化等阶段,流域农田水利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针对当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等对流域农田水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给出了加强流域农田水利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农田水利;历程;发展对策;海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TV93;S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28(2014)04-0001-03

海河流域涉及京、津、冀、晋、豫、鲁、辽、蒙8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32.06万km2,属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海河中部平原和沿黄河平原土地、光热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条件比较优越,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海河流域历来属于城镇和人口集中、经济较发达地区,农田水利在流域水利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海河流域农田水利发展历史及现状

海河流域农田水利建设历史悠久,从2500年前的“引漳十二渠”到王安石制定《农田水利法》、引洪淤田以及清代房涞涿灌区、民有灌区的兴建,农田水利建设始终为农业发展、粮食生产以及社会繁荣稳定提供着支撑和保障。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全流域灌溉面积约86万hm2,万亩以上的自流灌区29处。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海河流域农田水利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目前,全流域已建成蓄水工程1.94万座、引(提)水工程1.93万处、调水工程27处和大型灌区48个、中型灌区306个、大型灌排泵站21处,全流域灌溉面积达824.97万hm2,占耕地面积的81%,其中节水灌溉工程面积484.98万hm2,全流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4,海河流域以不足全国1.3%的水资源量承担着全国10%以上的人口和粮食生产。海河流域农田灌溉体系的发展形成大体可分为以下

收稿日期:2014-05-24

作者简介:翟学军(1963-),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流域水利管理工作。

几个阶段:

(1)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整个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环节和任务来抓,发动群众,大力恢复、兴修、整理农田水利工程,废除封建水规,进行灌区民主改革,新建、改扩建了石津、房涞涿、滦河下游等十多处大型灌区,并开工兴建人民胜利渠、位山、簸箕李、韩墩等引黄灌区,开启了引黄灌溉的序幕。这一时期建设了大批骨干水利工程,解决了防洪排涝和农业灌溉方面的突出问题,流域防洪、灌溉、排涝体系开始形成,为流域农田灌溉事业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根治海河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1963年海河流域大水,大片农田被淹,工程损毁严重,在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号召的鼓舞下,流域上下掀起了治理海河的高潮,大批大型水库和平原蓄水、引水、排沥工程兴建。农田水利方面除对已有灌区进行清淤、整修、配套外,还修建了漳南、易水、南红门、永定河等多处大型灌区以及80余处中型灌区,同时机井建设开始起步。这个时期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田水利建设,但在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存在着系统性、科学性差等问题,特别是“重骨干、轻配套”,导致工程效益无法得到全面发挥。

(3)灌溉体系初步形成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20世纪70年代初流域连续干旱,各地加快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先后建设了小开河、潘庄、李家岸等大型引黄灌区和引黄渠道、闸涵,引

·2·翟学军:海河流域农田水利现状及发展对策2014年8月

黄灌溉面积100万hm2,年引黄水超40亿m3,海河流域南部平原地区农田灌溉得到了长足发展。这一时期各地掀起了机井建设高潮,农田灌溉走上了“井渠结合,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调控”的道路。至80年代中期,已建成万亩以上灌区477处、机电井近百万眼、固定灌排站2万余处,灌溉面积达640万hm2,是建国前的7

文档评论(0)

与您共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我的文档主要集中的行业是石油化工和安全生产,从事石油化工行业并且取得了中级注册安全工程资格。精通炼油工艺方面的工艺、安全、设备。希望通过平台共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