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一课时)》教案.docxVIP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一课时)》教案.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提取概括作者游览中的所见所感,体会笔下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对自然、生命的独特感受。

2.划分文章结构,梳理作者的游览经历,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观察视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一、导入并布置核心活动任务

(一)出示新华社、百度百科和新华网对各拉丹冬的简介。

(二)布置最终活动任务。

把本文推介给《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特别策划“触摸极限”的小编“地理君”。

(三)讲解5☆评价标准。

推介语评价标准

评价角度

评价标准

A

☆☆☆☆☆

B

☆☆☆☆

C

☆☆☆

内容介绍

1.内容和主题鲜明突出;

2.适当引用文中语句,结合自己的感受,将文章中最震撼人心、最有特色的所见所感全面展现出来。

1.内容和主题比较鲜明突出;

2.适当引用文中语句,结合自己的感受,将文章中最震撼人心、最有特色的所见所感比较全面地展现出来。

1.内容和主题比较明确;

2.大部分引用文中的语句,将文章中最震撼人心的所见所感比较全面地展现出来。

特色介绍及阅读感悟

1.分析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结合作者的感悟或他人点评,写出文章两点独到之处;

2.结合本文和其他相关补充的文章资料,在整合作者感受的基础上写出自己深刻的阅读感悟。

1.分析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结合作者的感悟写出文章两点独到之处;

2.结合本文和其他相关补充的文章资料,在整合作者感受的基础上写出自己比较深刻的阅读感悟。

1.分析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写出文章一点独到之处;

2.结合本文和其他相关补充的文章资料,写出作者的主要情感和自己比较浅显的阅读感悟。

语言表达和字数

1.有画龙点睛的金句,有精炼的总结语,语言优美;

2.300—500字。

1.有比较精炼的总结语,语言比较优美;

2.300—500字。

1.有比较精炼的总结句,语言朴实;

2.300—500字。

了解各拉丹冬和长江的关系;明确本文的终极活动及评价标准。

二、朗读课文,提取概括冰塔林的特点。

概括冰塔林的特点,想象画面,给每一幅画面起名字,完成表格。

最震撼人心的地方:

景物特点

画面名字

第3段到第11段描写了作者第一天进入冰塔林之后看到的令人震撼的景色。

示例:

最震撼人心的地方:冰塔林

景物特点

画面名字

“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巨大”的冰谷和“浩浩苍苍”的整个天地。

晶莹壮阔冰雪图

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随意性很强”,难以名状;从狭小的冰洞过去,豁然开朗,整座冰塔林就是许多冰的庄园和院落。

绚丽丰富冰山图

“最漂亮”的冰体千姿百态,长发披肩般的冰的流苏,冰山上纵横的裂纹和波状皱褶,这一片冰的世界有着“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有如“琼瑶仙境”,在阳光下“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晶莹多姿裂冰图

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听到阳光下冰河融化的流水声。

冰雪融化流水图

引导学生细读描写冰塔林的段落,概括冰塔林壮丽、多姿、圣洁、瑰奇的特点。

三、默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绘制作者的游踪,明确观察视角。

(一)默读课文其它部分,概括主要内容,划分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2段),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第二部分(第3—11段),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到的冰塔林的不同特点以及作者的感受。

第三部分(第12—15段),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所见所感。

(二)绘制作者的游踪,明确观察视角。

示例:

在各拉丹冬脚下安营扎寨,远眺雪山东南阳坡在坚冰丛莽间的砾石堆上四面张望冰塔林沿冰河近观冰山在冰窟中细看冰塔林第二天在冰塔林的冰河上倾听长江的流水之声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梳理作者的所至,把握文章的写景顺序和观察视角。

四、跳读课文,勾画作者的所感,初步思考所见与所感的关系。

(一)勾画作者的所感,说说所感与所见的关系以及自己的感受。

作者所感之丰富是因为亲眼目睹了雪域高原上奇绝险远、原始粗粝、晶莹多姿的各拉丹冬雪山和冰塔林。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引导学生梳理作者的所感,初步体会作者面对雪域高原时,产生的丰富并极具个性化的情感。

五、小结

各拉丹冬和冰塔林的景色正符合《中国国家地理》特别策划“触摸极限”的主题——极限之景。

教师示范推介语中内容介绍的部分。

引导学生用推介语的方式进行小结,为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

基础过关全练

1.下列词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棱角(líng)雕塑

安营轧寨虔诚(qián)

B.摄制(niē)漫溢

秋高气爽呼啸(xiào)

C.蠕动(rú)砾石

接锺而至演绎(zé)

D.敦实(dūn)蜿蜒

气势磅

文档评论(0)

1658576823bd10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