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旅顺博物馆观后感 .pdfVIP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参观旅顺博物馆观后感

参观旅顺博物馆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

好好记录一下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帮大

家整理的参观旅顺博物馆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参观当地博物馆是了解中国艺术设计史和当地文化以及重要文物

的重要途径。通过参观旅顺博物馆,这个中国历史艺术性博物馆,我

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开阔了视野,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当地文化,

也培养了自己对艺术文物的审美体验。

第一次参观旅顺博物馆是大一时,作为工作人员参观给我印象非

常深刻的是具有欧洲近代折衷主义风格的大门,建筑既有近代欧式风

格,又有东方艺术装饰特色。和我一起参观的是一名环艺专业的同学,

他一直对建筑学很感兴趣,我们都很感叹中国和国外建筑物的差距。

回来后查了资料,才知道原来旅顺博物馆是日本帝国主义在1905年侵

占大连以后,于1916年在沙俄未建成的军官俱乐部基础上改造建成。

该馆藏品达六万件。该馆基本陈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历史

文物专题陈列》,陈列内容包括:青铜工艺,雕刻、漆器、珐琅与砚

台、陶瓷、书法与绘画、佛教艺术;第二部分是《大连地方历史文物

陈列》,展出大连市自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历史文物。还有《新疆出

土文物》和《中外货币》等专题陈列。参观时以《中国古代青铜器》

作为展览的开篇,依次展出《漆器工艺》、《珐琅工艺》、《竹木牙

雕刻工艺》、《中国古代陶瓷》、《中国古代佛教造像》、《中国古

代铜镜》、〈中国古代货币〉八个专题,和《新疆出土文物》一个特

展。

青铜器在国内外有重要地位,其时间跨度从商代至辽金时代,种

类有兵器、礼器、乐器、水器及杂器等,许多器物上铸刻铭文,如位

于大厅中央的洛阳武库钟、冉钲、父乙鬲、父辛甗、吕鼎等。真不愧

是一座有着近百年历史并享有国际声誉的历史艺术博物馆。

我印象比较深刻,很感兴趣的文物。青铜器:战国时期盛行的带

钩,漆器工艺品:尤其其包含的剔红工艺。

带钩,古代用于扣拢腰带用的钩,盛行于战国至汉代。多用青铜

制,也有铁制的,极少有金和玉制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棒形,竹

节形、琴面形和兽形,有的还镶玉鎏金,嵌绿松石或加金银错,个别

的有文字。

中国以漆制器的历史距今约7000年,商周始漆器出现—漆、镶嵌

的装饰,战国时漆器以图案和色泽取胜;至汉代漆工艺应用彩绘、金

银铜扣等多种技法,成就辉煌,唐宋以后,漆器制作趋向工艺化,到

明清时期,装饰技法达14种之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剔红又称

雕漆。是漆器工艺中的一种。相传始于唐代。制法是将调好的漆料涂

于漆胎上,少则几十层,多则上百层。上漆后趁未干透时进行浮雕,

然后再烘干、磨光。元、明、清是古代剔红工艺发展的鼎盛期。喜欢

剔红也许是因为小时候一直很钟情于红色的东西,刚进那间屋子,一

屋子都是红色的漆器家具,有茶几,首饰盒,镜子等等生活用品,非

常漂亮。眼前的文物也与我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老师给我们展示的

图片有了契合点。

参观旅顺博物馆不仅直观的观看了各种历史重要的文物,也让我

把从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和眼前的实物联系起来,文物上一些经过提炼

的大小元素让我回忆起了平面构成课的点线面,这也是当时的人们记

录生活的方式,也即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我们经常说一句话:设计源

于生活,我们感受如此,当时的人们也是这样,他们就这样无形之中

通过生活进行着艺术和设计的传承,也是人类文明的传承。作为一个

学设计的人,这无疑是最好的机会,我很欣慰有这样的机会。出馆时

我在想,这样的博物馆应该多来几次,相信每次观看的感受都是不一

样的,而且随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一定会有不同的收获。我期

待下次有机会一定再来感受这个承载了大量中国历史文物的圣堂。

文档评论(0)

157****34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