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中国隐喻认知思想溯源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隐喻(metaphor)的本质是以某一事物来理解、体验另一事
物。钱钟书认为metaphor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的隐
喻就是汉语中比喻的一种类型,与明喻相对。广义的隐喻相当于
汉语中的比喻,对此林书武(1994:62)也有论述。本文所谈中国
隐喻兼顾狭义和广义,但在某些语境下为了尊重原著,会使用
“比喻”(隐喻的广义)一词。总揽当代隐喻的研究,可谓“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替代说”、“比
较说”、“互动说”和“认知说”。隐喻的“认知说”是划分传
统隐喻理论和当代隐喻理论的分水岭。传统隐喻理论强调隐喻是
一种语言修辞现象;当代隐喻理论冲出了语言藩篱的束缚,强调
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也存在于人的思维与日常行为之
中,因为“我们赖以思维、行动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
隐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Lakoff&Johnson1980,2003)。
雷考夫(La-koff1987)、约翰逊(Johnson1987)和特纳(Turner
1989)是系统论述隐喻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从认知角度谈论隐
喻,学者们常常追溯到西方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理查兹(Richards)
的“互动说”(1936)、雷迪(Reddy)的“传导隐喻”(1979)等。
但是中国隐喻历史研究发现,中国古代的先哲和近贤从庄子、墨
子、孔子到刘勰、朱熹再到钱钟书等都对隐喻认知思想有所论述,
本文拟对中国有关隐喻认知思想的精华进行提炼并作为对比和
溯源的切入点,他们是喻体的体验性、概念的映射性、隐喻的认
知性、隐喻的文化制约性和非类相比等。
2中国隐喻认知思想及其溯源
2.1喻体的体验性
当代体验观强调隐喻的本质是以某一事物(喻体)来理解、体
验另一事物(本体),充当喻体的“某一事物”是人类的身体经
验,源于人类与周围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身体和身边诸物,
然后上天下地。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
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论语?雍也》)。譬,喻也。――近
取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犹是也(朱熹,转引冯
广艺2002:18)。“近”体现了“取”喻的体验认知性,从诸身
物开始,然后鸟兽草木、上天下地,由近及远,与“取譬不远,
吴天不忒(《诗经?大雅?抑》)”相呼应。如,古者包牺氏之王天
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天)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
之情(《周易?易传?系辞》)。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体验思想得到了后人的继承和发
扬,如,西晋刘勰的“或喻之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
事”和唐代皎然的“凡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万象之中义类同者,
进人比兴”等。在刘勰和皎然看来无论是声音、形貌、内心感受、
事件,还是“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世上万物都有这样或那样
的联系,都可以充当喻体。到了当代,钱钟书先生把喻体取材的
规律概括为两条,一是近取诸身,二是取鄙琐物。钱先生在继承
“近取诸身”、“能近取譬”思想的基础上,又把“近”发挥到
了极致――“取鄙琐物”,如是说,取譬于家常切身之鄙琐事物,
高远者狎言之,洪大者纤言之,初非独游戏文章为尔。刻划而务
新,亦每游彀中而不悟(钱钟书1979:748)。钱先生对喻体的论
述消除了人们对比喻的神秘感、敬畏感,把生活中看似粗俗、卑
微、琐碎的“他物”巧妙地投射到要“明之”的此物,收到出奇
制胜的效果。钱先生还举了大量的实例,如《野获编》中的“瓶
倒壶撒溺”,《柳南随笔》载某禅师咏雪诗“天公大吐痰”,《樵
说》载仿李白诗“小时不识雨,只当天下痢”等等。钱先生本人
也善于这样用喻,如把“留学生文凭”比作亚当、夏娃下身的
“那片树叶”,把“到处挂着剑桥的幌子”的留学生心态比作
“甘心出天花变成麻子,还得意自己的脸像好文章加了密圈”。
2.2概念的映射性
古人强调“取譬”要“近”,是因为有“远”需要了解、把
握,为了很好地把握“远”,只有将建立在体验基础上的“近”
映射到“远”。如,举也(他)物而以明之也(《墨子?小取》);
举类迩而见义远(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喻深以浅,喻难
以易(王充,《论衡?自纪篇》)等。有了充分体验的“他物”概
念――具体、已知、熟悉、浅显,又有需要了解认知的“此
物”――抽象、未知、陌生、深奥,才使概念的映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pdf
- 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 .pdf
- 中小学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总结 .pdf
- 中小学《教师节》主题班会 .pdf
- 中小企业2023年度报告 .pdf
- 中学生青春励志演讲稿真题15篇 .pdf
- 中学生励志演讲稿14篇 .pdf
- 中学校长第十一周国旗下讲话稿优秀6篇 .pdf
- 中学安全工作领导机构(2023-2024) .pdf
- 中外名著读后感范文五篇 .pdf
- 主题四 微专题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与演变.docx
- 主题四 微专题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与演变.pptx
- Unit 5 Music 单元词汇默写与运用(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docx
- 安徽省天长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学情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docx
- Unit 3 The Internet 单元词汇默写与运用(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docx
-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的环保小搭档》课件.pptx
- 山东省中企质信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实验室建设项且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污染影响类).pdf
- 北师大版(2019)必修第三册Unit 7 Art Lesson 3 A Musical Genius 课文变形语法填空(含答案).docx
- 福建省龙岩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英语试题(无答案).docx
- 广东省广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2月月考英语试题(无答案).docx
最近下载
-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pdf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标点符号》专项试卷 附答案.pdf
- 湘科版(2017)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控制溶解过关测试题(一)(有答案).docx
- 最全的天津玩闹名单.pdf
- 1.2 男生女生 (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统编版2024).pptx VIP
- 湘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控制溶解测试卷.docx
- 【单元概述】第一单元 控制溶解 三年级下册科学 湘科版.doc VIP
- 新湘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控制溶解》单元教学课件1.ppt
- 播音主持外部技巧停连重音语气节奏演示文稿.ppt VIP
- 新湘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至五单元).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