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技术课件.pptx

沉淀技术课件.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沉澱技術

第一節蛋白質沉澱的基本原理一、蛋白質的溶解性蛋白質是由許多氨基酸縮水形成的一條或幾條多肽鏈所組成的兩性高分子聚合物,溶解性是由其組成、構象以及分子周圍的環境所決定。在水溶液中,多肽鏈中的疏水性氨基酸殘基向內部折疊的趨勢,使親水性氨基酸殘基分佈在蛋白質立體機構的外表面。因此,蛋白質表面大部分是親水的,而其內部大部分是疏水的(見圖4-1),親水和疏水區域的分佈和程度將決定蛋白質在水相環境中的溶解程度。在生理pH值條件下,如果這些可離子化的基團和水分子在蛋白質表面同時存在,則離子化基團至少能部分帶電並被溶劑化。分子量的大小對蛋白質的溶解度也會有影響,通常情況下分子量小的蛋白質比起在結構上類似的大分子量蛋白質更易溶解。

第一節蛋白質沉澱的基本原理另外,蛋白質的溶解度同樣也取決於所處環境的物理化學性質。影響蛋白質溶解度的外部因素主要有溫度、pH、介電常數和離子強度。但是在同一特定的外部條件下,不同的蛋白質具有不同的溶解度,這是因為溶解度歸根結底取決於溶質本身的分子結構。如分子所帶電荷的性質和數量、親水與疏水基團的比例及兩種基團在蛋白質分子表面的排列等。

第一節蛋白質沉澱的基本原理影響蛋白質溶解度的主要因素分成蛋白質性質和溶液性質兩類。蛋白質性質的因素有:分子大小、氨基酸組成、氨基酸序列、可離子化的殘基數、極性/非極性殘基比率極性/非極性殘基分佈、氨基酸殘基的化學性質、蛋白質結構、蛋白質電性、化學鍵性質;溶液性質的因素有:溶劑可利用度(如水)、pH值、離子強度、溫度。由於改變蛋白質性質較難,故對其溶解度的調控,常常是通過改變溶液的性質來實現的。當然,蛋白質也可用改變其結構的辦法來使其不可溶,改變的方法是使埋藏在分子內部的疏水基團暴露出來,但這種分子結構的改變是不可逆轉的,會引起蛋白質的變性。利用蛋白質的相對熱穩定性,進行選擇性變性,以用於蛋白質的分離,但這並不是真正的沉澱過程。

第一節蛋白質沉澱的基本原理二、蛋白質膠體溶液的穩定性蛋白質溶液是一種分散系統。蛋白質分子是分散相,水是分散介質。就其分散程度來說,蛋白質溶液屬於膠體系統,但是它的分散相質點是分子,它是蛋白質分子與溶劑(水)所構成的均相系統,分散程度以分散相質點的半徑來衡量。根據分散程度可以把分散系統分為3類:分散相質點小於1nm的為真溶液,大於100nm的為懸濁液,介於1nm~100nm的為膠體溶液。從蛋白質相對分子量的測定和形狀的觀測知道,其分子的大小已達到膠體質點1nm~100nm範圍之內,具有膠體性質,如布朗運動、丁達爾現象、電泳現象、粘度大以及不能透過半透膜的性質等。

第一節蛋白質沉澱的基本原理球狀蛋白質的表面多親水基團,具有強烈地吸引水分子作用,使蛋白質分子表面常為多層水分子所包圍。實驗證明,每一克蛋白質約可以結合0.3g~0.5g的水,使蛋白質分子表面形成一層水膜,稱水化膜。蛋白質分子表面具有許多可解離的基團,因此在一定的pH條件下,能與其周圍電性相反的離子形成所謂雙電層。由於水化層和雙電層這兩種穩定的因素,使蛋白質溶液成為親水的膠體溶液。由於水化膜和雙電子層的存在,蛋白質顆粒彼此不能接近,因而增加了蛋白質溶液的穩定性,阻礙蛋白質膠粒從溶液中沉澱出來。

第一節蛋白質沉澱的基本原理三、沉澱動力學溶解度是一個平衡特性,但是溶解度值降低是一個動力學過程。當體系變得不穩定以後,分子互相碰撞並產生聚集作用。通常認為相互碰撞由下麵幾種運動引起:①熱運動(布朗運動);②對流運動,由機械攪拌產生;③差速沉降,由顆粒自由沉降速度不同造成的。其中①和②兩種機理在蛋白質沉澱中起主導作用,第3種機理在沉降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如在廢水處理中)。由布朗運動所造成的碰撞導致異向聚集,而由對流運動所造成的碰撞導致同向聚集。

第一節蛋白質沉澱的基本原理為了簡化沉澱過程的動力學,可把沉澱過程分成下述6個步驟:①初始混合,蛋白質溶液與沉澱劑在強烈攪拌下混合;②晶核生成,新相形成,產生極小的初始固體微粒;③擴散限制生長,晶核在布朗擴散作用下生長,生成亞微米大小的核,這一步速度很快;④流動引起的生長,這些核通過對流傳遞(攪拌)引起的碰撞進一步生長,產生絮體或較大的聚集體,這一步是在較低的速度下進行的;⑤絮體的破碎,破碎取決於它們的大小、密度和機械阻力;⑥聚集體的陳化,在陳化過程中,絮體取得大小和阻力平衡。

第一節蛋白質沉澱的基本原理沉澱劑的性質和濃度,加入蛋白質溶液的方式,反應器的幾何形狀和水力學特性都會影響沉澱過程的動力學和聚集體的數量與大小。沉澱劑的加入可快可慢,可以溶液形式也可以固體形式加入(如硫酸銨)。在攪拌式反應器或管式反應器或活塞式流

文档评论(0)

W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