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3讲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VIP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3讲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3讲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

(2)中央决策

①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②“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知识补充1949—1953年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

(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在城市: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其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统购统销:“计划收购”被称为“统购”,“计划供应”被称为“统销”)

2.过程

(1)工业化建设

①成果:到1957年,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

②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2)三大改造

①表现

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②结果: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意义: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知识点拨国家资本主义与赎买政策

国家资本主义指受国家政权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后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赎买”政策指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

3.影响

(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

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

1.正确探索

(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中共八大

时间

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

内容

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解决国内主要矛盾,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

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主要失误

(1)产生原因: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还没有深刻的认识;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的速度。

(2)表现: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危害: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纠正失误

(1)举措: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建设成就

(1)工业方面: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十几个基础行业。

(2)交通方面: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

(3)能源方面:石油已经实现自给。

知识补充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中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其开始的背景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侵扰。1958年中苏决裂后,严峻的战略形势与东南沿海脆弱的防务系统让中央领导层开始考虑在西部建设后方战备基地的战略问题。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期间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

三、“十年动乱”时期的国民经济

1.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重大破坏:在“全面夺权”狂潮影响下,全国经济工作和交通运输等陷入混乱。

(2)出现起色:1971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周恩来要求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有了起色。

(3)复苏发展:邓小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进行全面整顿。

(4)再度混乱:由于“四人帮”的阻挠,经济形势再次遭到破坏。

2.“十年动乱”的影响

(1)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图解历史社

文档评论(0)

woyoce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年轻人,不能太心急。稳打稳扎才能脚踏实地。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