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理论视角分析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pdfVIP

从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理论视角分析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理论视角分析中美家庭

价值观的差异

作者:阎琪张璇

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8期

摘要:由于中美两国文化不同,家庭价值观也不同。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出发,以《成

长的烦恼》和《家有儿女》两部经典影视作品为例,以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理论为依据,从集体

主义与个人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这三方面来对其家庭价值观进行比较,以期培养和

提高读者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霍夫斯泰德;家庭价值观;《成长的烦恼》;《家有儿女》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在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家庭成员的行为规

矩、生活习惯往往影响这个家庭价值观的构成。因中西方对家庭有着不同的定义,,也就形成

了不同的家庭价值观。美国对家庭的定义较为广泛,他们认为只需夫妻保持着长久的联系,有

正常的性生活或能生儿育女并且能完成承继,就可定为家庭。而中国则着重必有血缘、姻缘联

系和共同生活在一起,并被法律所承认的,方可定为家庭。

《成长的烦恼》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家庭为导向的情景喜剧的一部力作,成功地向中国

观众展示了美国郊区一个多子女家庭的幸福生活,轻松而不回避严重问题地诠释了家庭中每个

人的成长过程。《家有儿女》几乎是中国版《成长的烦恼》,它以重组家庭为背景,主要讲述

一对关心孩子成长、有新教育理念的父母,与三个血缘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又像自己的兄弟

姐妹一样相处融洽的有趣故事。这两部戏剧无论在人物设置还是情节设置上都有惊人的相似

性,成为比较的焦点。本文通过对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的解读,以两部反映中美不同家庭

的经典影片为例,来探寻中美两国在不同方面的家庭价值观差异。

中美家庭价值观1.及其对家庭成员的影响

价值观与家庭价值观1.1

价值观用于衡量对与错、丑与美的尺度,具有相对的普遍性和稳定性,价值观必须具有民

族中心主义倾向。价值观包含得很广,是文化的深刻体现,也是人们认识事物、分辨是非、约

束自我的内在尺度。中国人自古就有深入骨髓的集体主义精神,强调个人的荣辱与群体紧密相

连,工作时总是克制自己,重视“脸面”,感到“人言可畏”。相反美国人尊重差异,崇尚个人主

义,重视自我,表现新事物是常有的事。

家庭价值观是个人对家庭事务的观点、态度或信念,是评价家庭意义和目的以及理想家庭

的标准,影响家庭生活和家庭事务。因此,家族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亲属关系及其他

家族或婚姻问题相关的观点、态度和信念都属于家族价值。

中美国家存在着家庭价值观的差异。中国的传统家庭文化是在漫长的封建历史影响下形成

的,讲究“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认为家与国、天下同等重要,家庭的血缘和姻亲关系将家

庭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家族中经常会出现四世同堂的例子。美国家庭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

系更像是伙伴、朋友。他们之间的地位平等,孩子们享有更多的自由和发言权,父母希望看到

孩子走出自己的庇护,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家庭价值观对家庭成1.2员的影响

在中国,有名望或者有一个好工作是检验成功的标准。因此,中国父母总是从小就教育孩

子要努力学习,以后能有个好工作;如果孩子没能达到标准,父母就会觉得有失面子。因而中

国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有

的家长根本不知道心理需求的重要性,也不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和动手能力等,这样就很

容易产生成绩很好能力却很差的“精英”。儿童应有较高的心理功能,社会文化行为尚未得到很

好的发展。面对未来,他们无所适从。由此可见,控制教育的弊大于利。

现代有一个新词叫做“妈宝”,这个词一方面有孝顺父母,遵从之意,但现在对这个词更多

的解读是孩子缺乏主见,心里极度依赖父母,一切都听从父母的安排。在没有父母的情况下,

他们想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无法独立生活。这种情况下的孩子们的独立生活能力普遍较

差,甚至很多年轻人结婚后也离不开父母。

在美国,名望和好工作并不等于成功。美国父母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学会独自生活,面对发

生的一切。在他们看来,孩子们能否独立生存,拥有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当孩

子犯错误时,父母不会帮助孩子逃避问题,他们会认真指出错误,让他们知道错在哪里并且改

正。美国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当他们的孩子情绪低落时,他们会和他们聊天来缓解

他们的抑郁情绪,这种教育方式更能帮助孩子在遇到困难时独立解决问题。

霍夫2.斯泰德跨文化理论

不确定性回避2

文档评论(0)

g686607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