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pdfVIP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pdf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

人的诗句,“木叶”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

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賦》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

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在这里我们看见许多诗

人将“木叶”这一意象作为他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来寄托情感。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

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一个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

的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

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曹魏时代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有“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之

言,实质是指可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形象,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

义。他还进一步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

“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鉴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

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

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使它

具有了美学意义。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

的。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意象”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

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

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

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

用,亦是第二个中介。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

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的“意象”。这是从创作构思角度提出了“意象”这一

美学概念。

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意

象”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

第1页共19页

批评之中。

在我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中,“意象”的具体含义有四个方面。第一,“意

象”是意中之象,可理解为“人心营构之象”,即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

审美特性的有机统一。郑燮《题画》有云:“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这里的此竹非彼竹,就是指客观的竹已在画家心中意化为审美的竹,形成了“意

象”。所谓“成竹在胸”也是艺术家在头脑中营构出的“意象”。第二,“意象”指

艺术形象,特别是在明清的文艺理论中,普遍被采用来评论诗歌、绘画和书法创作。

第三,“意象”指自然景物的形象。第四,“意象”指人物的风度神态。“意象”作

为一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

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

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

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

与“象”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

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组件、基础、

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

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

“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美是有用

的”“美是恰当的”“美乃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等。一次次对美的概念的界定,

乍看恰当,再品又觉片面,经反复推敲又一再推翻,周而复始,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

确的语言定义“美”,只能无奈地概括为:“美是难的。”

关于美,不应悬置在一个孤立静止的语境中谈其本质、属性及内在关系,更不能

机械地认定“美是客观的”或者“审美是主观的”,否则永远跳不出二元对立的逻辑

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

美究竟是

文档评论(0)

百分卷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