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pdfVIP

湖北省十堰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pdf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湖北省十堰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①《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写到元妃省

亲,宝玉应命作诗,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一眼瞥见,便劝他改去。且不说宝

玉胶柱鼓瑟地有些学究气,也不说宝钗自呈才博地把钱翊的诗张冠李戴地算到了韩翊

名下,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典诗论里尽管有那么多对用典的讽刺贬斥,中国古典诗

歌创作中却依然那么喜欢用典。

②一般说来,中国诗,尤其是山水诗乃是一幅幅“以文字构成的图像”的有意味

的缀合。读诗的人在接触这些文字的时候,脑荧屏出现的不是文字而是直接出现了一

组组连续不断的流动图像,在这组图像的依次流动中,它所伴生的情感内核也随之凸

现,而诗的韵律及内部节奏又调节与控制着这些意象的流动频率。这种象、意、节奏

融于一体,共同构成视境流动与心理快感。如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头一

句:黑云翻墨未遮山。在读者的视境中立刻凸现出的就是乌云、乌云翻滚、(未)遮

住山头这样一幅连续呈现的动态画面,并引起读者心理快感。如果说,看电影正看到

赏心悦目时突然灯光大亮,屏幕上打出“片子未来,请稍候”,或者吃饭吃得正香时

忽然来个石头硌牙,必然令人大为扫兴。读诗也是如此,视境有节奏地连续,就令人

感到自然、轻松,就容易“神入”诗境,而视觉突然中断或节奏被突然打乱,则令人

感到别扭、难受,也就无法很舒适地进入境界。

③由于作者与读者之间文化对应关系的差异,典故便常常造成了读者读诗时的“

视境中断”,比如李贺《感讽五首》之二中有四句:都门贾生墓,青蝇久断绝。寒食

摇杨天,愤景长肃杀。在“合格的读者”的脑海里,依次呈现的是郊外——贾谊墓—

—无人凭吊(荒草衰飒)——清明时节白杨却在风中摇曳——

一种悲愤的情绪、一种肃杀的情景,人们可以由此而联想到贾谊墓前过去曾有过络绎

不绝的凭吊者与连绵不断的香烟,而如今却冷落荒疏,就是踏青扫墓的时候,也那么

冷冷清清,因而引发一种久远的惆怅。然而,在并不具备这种“认知能力系统”的读

者那里,“青蝇”这个典故便使得中间断开了,缺少了这个中介环节,不仅大大降低

了诗歌的整体可感性,造成了节奏失调,甚至连诗意都会误解。像那个清代最博学的

注释家王琦,就把“青蝇”按照《诗•小雅•青蝇》的意思理解为“谗谮之人”,“青

蝇久断绝”就变成了大快人心的好事,但既然是好事又何必“愤”“肃杀”,于是王

琦只好硬着头皮把它扭成“盖妒能嫉贤虽只在一时,而千载之下犹令人恨恨而不能释

”,因此李贺对今世的感慨变成了替古人生气。

④但是,在熟悉典故的那些读者的眼里,这种“视境中断”便不存在了。这些深

奥而有来头的典故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困惑而只是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遐想。这种遐想

所引起的暂时停顿,并不是录音机突然断电式的中止而是交响乐曲谱中有意识的暂时

休止符号。这短暂的休止实际上成了一种更深刻、微妙的连续,正如_____________。

⑤前者是节奏的打乱而后者是节奏的延绵,具有“认知能力”的读者读到这种用

典的诗句时,他在瞬间里就理解了典故的涵义。再进一步,他又能从中更多地体会到

典故在诗中的象征意义与感情色彩,并由典故为联想的契机,在脑荧屏上浮现出用过

这一典故的诗句,这样,诗句的内涵顿时便丰富了许多,层次也增加了不少。这种诗

歌语言现象,西方新批评派文论家阿伦•泰特称之为“张力”,它借助读者的知识使一

个意象的外延与内涵迅速膨胀。典故像个橄榄,入口之初不觉如何,但越嚼就越有味

儿。或者说诗中用典如造院“借景”,园内只有曲栏池水,但借着游人的目光,却使

远山、蓝天、飞鸟都齐汇小院,使小园平添了许多景致。在“合格的读者”面前,典

故已不再包裹着生涩坚硬的外壳而呈露了它的内核,而它的原型及其使用史又引起了

一连串的联想,使它具有了极大的“张力”。

(摘编自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

材料二: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

,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

。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

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

家池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9****191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