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囚绿记》教学实录
一、课堂导入
师: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位真诚的作家——陆蠡。他写过这么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绿,那么,你心目中的绿
又是怎么样的?
生:我看到的绿是生机勃勃的。
生:绿是自然的颜色,郁郁葱葱,有生命的活力。
生: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大地是绿的,给人希望。
师:在同学们的心中,绿是自然的颜色,是给人希望的颜色,是沙漠里的绿洲,是生命
的象征。
二、深入情境
课件显示图片:同学们熟悉的三耳湖
课件显示图片:同学们每天学习的地方
课件显示图片:同学们每天必走的校园林荫大道
课件显示图片:湖边婆娑的柳影
生:(专注,面带微笑)
师:其实,咱们班也有一个热爱绿色的同学。
生:(左右环顾)
师:(走到窗台,取来蒋丽萍同学精心伺候的一盆不知名的绿色植物,此时的他正对着绿
色植物发呆)蒋丽萍同学是一个热爱生命的同学,听其他同学讲,他每天都给这盆植物浇水
晒太阳呢!
生:(善意的笑,蒋丽萍同学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师:校园的美丽离不开绿的点缀,绿,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三、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圈划相关内容)
课件显示自主学习内容:
、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作者原有选择的自由,为什么偏选中这一间?
、作者在公寓住下后,每天都做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为什么要将“绿”囚住?
、被囚前的常春藤是怎样的?被囚后的常春藤生长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什么?
、作者把“绿”囚牢了吗?为什么?
师:是什么吸引了作者住进这所公寓呢?找找文中的原句。
生:(齐)“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师:作者对绿影是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
生:(笑)一见钟情。
师:原来是作者对阳光反照下的常春藤的“一片绿影”情有独钟,文中哪一句体现出作
者的一见钟情呢,咱们来找找原句。
生:“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
伙计都惊奇了。”
师:作者每天是怎样对待令他一见钟情的“她”?
生: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
师:哪一段?
生:第七段。
师:大家找得非常准确。作者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留念于这片绿色。看来时间长了,
这一见钟情变成了什么?
生:依赖。
师:你是如何得知的呢?
生:作者说:“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
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我觉得这简直就是惊喜!(很有感情)绿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希望
还有快乐。(学生鼓掌)
师:感谢这位同学的发言,他也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接下来我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将
“绿”囚住?
生: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师:同学们默读得非常认真。接着,顺着思路回答下面的问题。
生:“枝叶舒展,舞影婆娑。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没有。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师:“被囚的它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好像病了的孩子。”囚字“口”中有“人”,一个
人如果被禁锢,就失去了自由;绿是有灵性的,如果它被禁锢,也就失去了光彩。
现在我不禁要问同学们,面对自己喜爱的它逐渐失去活力,你们有哪些启示呢?请互相
讨论一下吧。
生:喜欢它,但是不一定要拥有它。
生:强制占有是一种很自私的行为。
生:它,可以指爱情么?(生笑)
师:不管是爱情还是亲情,都要有度,过分的爱会伤害,比如父母对孩子的溺爱。
四、拓展迁移,升华主题
师:在自由的环境中,这位“绿友”充满朝气,囚禁后却成了“病孩子”,但即使这样,
它仍然十分固执,永不屈服。如此强烈的反差,如此鲜明的对比,作者仅仅是为了写“常春
藤”吗?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找能揭示写作背景的句子。
生:一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二是“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
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
生:第一段中“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一句,也揭示了写作背景。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作者陆蠡的简介,并结合文章写作背景,说说你的探究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