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让知识与人的心灵展开“对话”
变革时期的基础教化系列②——一种新的课程观和课程设计观课程学问的学习必需遵循“意义标准”,即不能满意于“领悟学问的客观内涵”,而是要在“驾驭”学问的过程中,进一步与学问建立起“意义关系”,关注人的“精神的转变”。要做到这一点,必需对课程及其设计作出新的理解。人们常常指责把课程视为“学问”,忽视了儿童生活阅历,导致了学科分隔,造成了课程与生活的对立。在我看来,这些都是问题的表现,而非问题本身。它的真正问题在于:把作为“客观文化”的学问干脆等同为“课程”,事实上取消了课程设计,也使课程成为“死”的“学问筐”。新课程观强调学问与人的相互开放,课程中的学问必需作为“对话者”,具有与学习者对话的姿态和明显的倾向性。这就要求课程设计将作为一般文化成果的“客观学问”改造为“课程学问”,而不是取消学问、降低学问的作用,从而误导一种新的学问无用思潮。1.课程越来越捉摸不定国内近关于课程的种种“新思维”使课程的形象变得越来越捉摸不定,这里我们只选择近国内比较有影响的三种课程观,对它们的恰当性作简要反思。1.课程作为“学问”或“科目”观点:这种课程观把作为“客观文化”的学问干脆等同为“课程”,事实上取消了课程设计,也使课程成为“死”的“学问筐”。在这种课程观的视野里,“课程设计”就是把选择好的学问干脆摆放到被叫做“课程”的筐子里,学问仍以其冷峻的面孔拒人于千里之外。点评:视“课程为学问”的课程观没有看到“客观学问”与“课程学问”的区分。其实,“课程学问”与“客观学问”存在着区分。区分在于:“客观学问”是自由化的、相对静止的;而“课程学问”则是经过改造了的、“动姿化”的。我认为,课程学问不应是冷冰冰的“学问块”,而应是灵动的、热切的、表现出趋向性的、具有与人对话的姿态。只有这样的学问,才能较好地参加人的精神生活,与人建立起意义关系,使学问的获得达到“意义标准”。课程设计的核心任务,就在于把“客观学问”改造为“动姿化”的课程学问,从而使学问可以与人对话。课程中的学问作为“对话者”,必需是开放的,具有与学习者对话的姿态和明显的倾向性。这就要求课程设计将作为一般文化成果的“客观学问”改造为“课程学问”。2.课程作为“教学事务”观点:把课程视为一种“教学事务”,这也许是近课程“新思维”中最激进的一种。这一术语是在课程与教学走向整合的思路下提出来的,在这种观点看来,课程不再是一些在教化情境之外开发出来的书面文件,而是师生在教化情境中国共产党同创生的一系列“事务”。这种观点的确从根本上消解了我们以往对课程的基本相识:课程既然是一种“教学事务”,则它就不再具有实体性和任何确定性,而完全是过程性的和未知的;教科书和教材也好像是有害的;“课程实施”的概念也被取消了,因为在教学之前我们根本不行能开发任何课程。这种课程观反对课程与教学、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课程探讨与教学探讨的彻底分别,它提倡解放学生,激励学生在教学中去主动理解和主动建构。点评:这样一来,课程变得无处可寻了,教化情境中的一切似乎都是课程,但课程又似乎什么都不是。课程真的变成了一个“幽灵”:它无处不在,但又踪影全无。事实上,课程就是课程,教学还是教学。对于课程学问而言,“学问的获得”要达到“意义标准”,不仅有赖于教学中学问学习过程的敏捷、开放与深刻,而且还有赖于此前课程设计(包括教材设计),对学问的选择与处理要有利于学问与人的意义关系的达成。视课程为“教学事务”的课程观不仅没有相识到这一点,反而取消了教材,取消了课程设计,这明显无助于课程质量的提高。课程探讨的关键不在于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而在于如何使课程与教材设计得更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学问与人的精神的对话。3.课程作为“法定学问文本”观点:国内外学者指出,课程是“作为老师与学生教学活动之基本依据的课程安排、课程标准及教材”,说究竟是社会对其将来成员(学生)加以限制(亦即社会限制)的一种中介,而此种中介必定是“文本性的”,是一套“法定的文本”。这避开了课程概念的泛化,不仅对课程社会学探讨是必要的,在我看来,对整个课程探讨都是至关重要的。点评:以往的课程的确像一个“黑箱”,人们不知道这个“黑箱”是如何被构建的。此种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部分地打开了这个“黑箱”,使人们看到了课程学问合法化过程中政治权力的参加、意识形态的渗透、不同利益群体的冲突与妥协。但是,“黑箱”里的隐私并不只是这些。其实,这一相识只揭示了课程的“合法性”标准,而课程的构建还应有一个重要标准——“合理性”标准。“合理性”标准所关注的是:课程应怎样设计、怎样编排(学问应怎样处理),才能更有利于人的学习。对于学问的“意义性”的呈现以及“学问获得”的“意义标准”的实现而言,我们更关切的是课程的“合理性”标准,即更关切课程如何“安置”学问,更关切课程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职场为人处事技巧的知识范文.docx
- 知识产权讲座策划.docx
- 知识竞赛前领导讲话.docx
- 初中英语知识归纳总结大全.docx
- 增长知识提思路 提高能力促发展.docx
- 初中化学人教版酸和碱知识点梳理.docx
- 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典型例题专题训练模拟试题.docx
- 在全县信访业务知识培训班上的动员讲话.docx
- 六年级英语上册语法复习知识.docx
- 八年级科学第一章基础知识.docx
- 甘肃省XB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诊断考试地理答案.doc
- 甘肃省XB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诊断政治含解析.doc
- 安徽省皖江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英语无答案.doc
- 2025年1月八省联考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高三化学陕西山西宁夏青海卷无答案.doc
- 2025年1月八省联考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高三化学四川卷无答案.doc
- 2025年1月八省联考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高三政治陕西山西宁夏青海卷无答案.doc
- 2025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八省联考)历史无答案.doc
- 2025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八省联考)历史含解析.doc
- 2025年1月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八省联考)历史含解析.doc
- 2025年1月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八省联考)政治无答案.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