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问题教学策略探究 .pdf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

数学问题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数学课堂应以数学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引

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讨论等形式,对数学问

题进行分析、求解、变形、发展、迁移、升华等环节,培养

学生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应用新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方法;问题策略;引入;

方法;过程

“问题教学”是以数学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

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等形式,对数学问题进行

求解、变形、发展、迁移、升华等环节,培养学生处理信息、

获取新知、应用新知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教学”具体体现在数学新课的引入、数学方法

的迁移运用以及数学问题变形后的解决方法。

一、数学新课的引入

在听七年级《乘方》这节课时,老师以“一张0.3mm

厚的报纸对折27次后的报纸的厚度超过世界最高的珠穆朗

玛峰,同学们相信这个事实吗?”这个有趣又有挑战性的问

题引入这节课,这样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与老师共同

完成这节课。学生通过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了令他质疑的

问题:原来乘方有这样大的变化威力呀!它的变化速度是加

法和乘法所不及的。正是因为老师为学生创设了质疑情境,

让学生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学生有了疑问才会

1/1

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

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创设质疑情

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

创造个性。

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

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

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没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

间。

二、数学方法的迁移运用

在北师大版必修5第三章第二节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解法》ax2+bx+c0(0和a0(0图表,让学生把a的符号变

为a0(0)确定的平面区域时,可以根据a、b的符号与不

等式的符号来确定对应的区域:a的符号与不等式的符号相

同时取对应直线的右方;a的符号与不等式的符号相异时取

对应直线的左方;b的符号与不等式的符号相同时取对应直

线的上方;b的符号与不等式的符号相异时取对应直线的下

方。同时学生自己又编出了口诀:同号取上取右,异号取下

取左。

这个结论的产生归结为对《不等式解法》这节课的观

察、讨论及总结,学生具备了方法迁移能力,善于思考能力,

提高了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技能,增强了学生的创造

1/1

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

性。在这儿我看见了学生学会了在旧问题的基础上,对新问

题进一步探究提出了类似的结论,形成新的问题情境,作为

问题解决教学的进一步的延伸与升华。

三、数学问题变形后的解决方法

在学习数学北师大版选修1-1的《圆锥曲线》这一章

时,结论性的东西比较多,我提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

注意归纳总结,这些结论可以灵活用到数学选择题和填空题

中,不仅能在考试时节省时间、提高作题的正确率,并且能

在做题时提供很好的解题思路。

在上《双曲线》的一节习题课时,当时我用了一组这

样的题:在双曲线中,P为双曲线一支上的一点,F1、F2为

双曲线的焦点,∠F1PF2=90°,则PF2的长是(),PF1的长

是()。变式一:双曲线方程为,而且∠F1PF2=90°,求△F1PF2

的面积为(3),在这道题中也需要求PF1和PF2的长。变式

二:双曲线方程为,而且∠F1PF2=90°,求出点P到直线F1F2

的距离()。在这个题中同样也需要求出PF1和PF2的长。

这样在上面两道题的基础上,利用等面积法就可以求出结

果。在这几道题中,实质都是求PF1和PF2的长,不同的是

双曲线方程不一样。于是,教师让学生观

文档评论(0)

151****048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