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 .pdfVIP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 .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登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意象,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体味诗人流露在作品中的深沉苦痛和忧思;

3.学习诗人心系苍生、情寄邦国的博大胸怀。

【学习重点】

1.分析意象中寄寓的情感;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学习难点】解读作品中“悲”情的丰富内涵。

【突破方法】围绕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析文字等方法突破。

【学习时数】一课时

【知识链接】

1.解题: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

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58

岁时去世,写这首诗时是55岁。

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

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又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远离家

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外漂泊。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

耳半聋”。此时诗人还壮志未酬,而好友李白、高适、严武也相继辞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

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

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

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自主学习

(一)抓题目

从题目中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

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

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

萸的习俗。

(二)抓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结合前两课所学回答:此诗写于什么时间?此时的社会环境如何?作者的境遇如何?

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

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

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又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外漂泊。他已经满身

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

1[]

2[]

1

7127705855

2

[]

2

767

485811

55

[]

文档评论(0)

166****927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