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的难点和方法思考 .pdf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中西医结合的难点和方法思考

(作者: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中医学西医学

中、西医学属于两种医学体系。中医学文明源于东方中国文化,

西医学文明源于西方欧洲文化。尽管研究对象具有同一性,但由于地

域与历史背景的不同,而异化为认识与思维方式截然不同的两种医学

体系。中、西医两种医学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医学,有着各自的

优势和不足。因此,必须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

方式、对象、内容、观察方法,比较二者异同点,吸取二者之长,融会

贯通,创建一个新的医学体系,即中西医结合整体医学体系,才能更好

地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1]。中西医结合经历了50多年的探索

过程,许多医者自觉或不自觉地都进入到这一广阔的领域中,有的以

中医为主,兼通西医;有的以西医为主,兼通中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

成就,但仍然面临着许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甚至面对“结而不

合”的尴尬局面。笔者现就中西医结合的难点和方法问题提出几点思

考。

1中西医结合存在问题

1.1中、西医缺乏对应性语言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即使是相同的概念也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难以沟通,这是

中西医结合的一大障碍。如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肾”,虽与西医的脏

器名称相同,但其生理、病理上的含义却不同。因为中医的某一脏腑

不单纯指一个器官,它包含了现代医学多个系统的功能,它是建立在

中医藏象学说基础之上的,具有司外揣内、取类比象、经验反证的特

点,虽有较为粗略的解剖印迹,但其主要关注的是功能和关系,本质上

是归纳人体各种功能和表象信息的符号系统。

1.2中医学某些理论难以被证实或证伪

中医学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哲学思想方法直接参与了中

医理论的构建过程,成为中医理论的组成部分。哲学思想的引入虽然

丰富了中医学理论的表达,但因理论概念较抽象,思辨性强而精确性

低,随之亦产生了歧义性和模糊性。如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对宇宙

间各种现象和事物属性的一般概括和总结,含有丰富的哲学含义,不

能用现代医学理论和实验证明。中医学理论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与现代

医学相结合的难度。

1.3缺乏中西医结合理论的指导

虽然目前在临床上可以实现中西医两种手段和技术的交叉并用,

但在理论上依然需要掌握两种不同的内容体系,在理论基础与学科内

涵上依旧分别脚踩着中西医学两条“旧船”[2],中西医结合在理论范

式上至今还处在“结而未合”的状态。现在不少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既

用传统的望闻问切,也用现代科学仪器检测,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中医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诊断的不明确性;治疗疾病时既用中药,又用西药,但因为缺乏相应的

理论指导,只是简单的药物叠加,对其作用机理和相互间作用不甚明

确。所以,目前的中西医结合疗法还是机械的、低层次的结合,处于结

合的初级阶段。

1.4中医现代研究的某些理化指标缺乏特异性

如中医证实质的研究,一开始就成为中西医结合的最主要的攻关

对象,其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以现代医学客观指标为中介,实现中、西两

种医学本质上的交汇和融合[3]。然而,一个证研究出来的理化指标往

往多达几十个,由于很多理化指标缺乏特异性,因此,在临床上不具有

可操作性。以脾虚证为例,观察的指标有70余项,所观察的众多指标

在脾虚状态下均为异常,最终脾虚证成了无病不涉、无指标不异常的

证候,这种结论的本身就是对特异性的否定。经过专家的充分论证,

最后认为脾虚证具有诊断意义的客观指标是尿中D木糖排泄量减少、

唾液淀粉酶活性异常。尽管这两项指标的改变对小肠黏膜疾病和吸收

功能障碍一类疾病具有诊断意义,但脾虚证的范围远远不只小肠黏膜

异常所能概括,即使是小肠黏膜及其功能正常者,脾虚患者也大有人

在。中医常说的素体脾虚、脾虚状态不一定都有明确的病理改变,一

项或几项客观指标的改变不可能概括所有的脾虚证[4]。

1.5中药药理研究的困惑

目前所进行的中药药理研究主要是用西医药理研究方法对

中药进行分析,提取有效成分,研究某一有效成分对某病或某一检测

文档评论(0)

150****90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