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范例_24.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阳师范学院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

题目

从《活着》看余华的审美追求

学生姓名

李红霞

学号指导教师

张德礼

专业

汉语言文学

职称/学位

教授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状况

选题的意义:本论题主要从余华在《活着》中所蕴含的民间审美趣味、寄托的人文情怀等方面来挖掘他的审美追求。余华90年代以后这种审美追求的改变是他转型的一个特殊标志,这种审美追求对当今文学的走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个选题也对余华转型后作品更全面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研究状况:对余华20世纪90年代以后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余华小说主题的继承与转变方面。有的评论者从民间立场来看余华小说的转型---通过对《活着》的分析揭示余华小说的主题是温情和苦难,有的评论者以比较研究来分析转型后作品的结构特征。但是对于转型后作品中蕴含着余华对人的终极关怀等审美追求却很少有人探求。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

主要内容:第一,余华呈现出的民间审美趣味---温情、朴素。第二,余华发掘民间世界人的真、善、美,寄托他强烈的人文关怀。第三,余华审美追求的必然性和现代意义。

研究方法:本论题拟采取阅读作品分析法和查阅文献例证法。

思路:1、从叙事情境和叙事语言两方面来分析作品进而论证余华在《活着》中呈现的民间审美趣味。

2、从对《活着》中人物的分析来论证余华所发掘出人的真、善、美,和从对生命的尊重及对苦难的关注两方面论证余华寄托的人文情怀。

3、从社会时代因素,作者生活经历及创作态度,读者接受三方面来分析审美追求的必然性,与当今文学现状相联系来阐释这种审美追求的意义。

准备情况(已发表或撰写的相关文章、查阅过的文献资料及调研情况、现有仪器、设备情况等)

陈思和,张新颖,王光东.余华由[先锋]写作转向民间之后[J].文艺争鸣.

罗纲.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焦会生.《活着》的诗艺呈现---评余华的中篇小说《活着》[J].殷都学刊.

余华,杨绍斌.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J].当代作家评论.

余华.余华作品集[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陈思和.犬耕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张炜.远逝的山峦和彤云[J].钟山.

龚金平.艺术之途的变迁与追求——评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

余华.我能否相信我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洪治纲.余华评传[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总体安排和进度(包括阶段性工作内容及完成日期)

2006.11.05---2007.1.13查阅大量资料,与指导教师交流。

2007.01.14---2007.01.20阅读作品,查阅整理材料,撰写提纲。

2007.03.05---2007.03.10整理阅读笔记,与指导教师交流,提交写作提纲。

2007.03.11---2007.03.17根据写作提纲,结合作品及相关资料,写出论文一稿。

2007.03.18---2007.03.24根据指导老师意见,对一稿进行修改完善,整理出二稿。

2007.03.25---2007.03.31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修改论文,最终定稿。

指导教师意见(研究的意义、创新点、前期基础工作、存在的难点和困难、建议等)

余华是当代文坛有影响的小说家,以《活着》为代表来研究余华90年代小说创作的审美追求的转变,有益于更准确地认识余华,也可以余华的创作转变为当代小说创作提供有价值的参照;从学生前期准备看,可以按此题目开始自己的论文写作。但研究余华的资料较多,要有突破很难。建议细读《活着》及相关作品,把握其前后创作追求不同后再下笔。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教研室意见

参考指导老师意见,经评审组评议,同意开题。

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

毕业论文领导小组意见

小组组长签名:年月日

说明:

1.本报告必须由承担毕业论文(设计)课题任务的学生在接到“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做毕业论文(设计)之前

独立撰写完成,并交指导教师审阅。

2.每个毕业论文(设计)课题撰写本报告一份,作为指导教师、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小组审查学生能否承担该毕

业设计(论文)课题任务的依据,并接受学校的抽查。

文档评论(0)

150****81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