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人机工程学-4-人的作业疲劳和可靠性.pptVIP

安全人机工程学-4-人的作业疲劳和可靠性.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的作业疲劳和可靠性牛奕

主要内容劳动强度分级作业疲劳及其测定作业疲劳和平安生产职业适应性人的可靠性

学习目标掌握劳动强度分级,理解疲劳产生的机理了解作业疲劳的测定方法,掌握疲劳的改善与消除。了解职务分析、职业适应性的测评方法掌握人失误、人的不平安行为产生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4.1劳动强度分级牛奕

4.1.1劳动强度劳动强度可以理解为,作业中人在单位时间内做功和机体代谢能力之比。注意:与我们日常所说的轻、重劳动的含义不同。作业强度虽不大、不费力气,但作业密度高、或作业姿势强制、或精神非常紧张,都可能被评为重劳动或劳累的工作。

4.1.1劳动强度影响劳动强度的因素〔1〕劳动对象:工作性质和工作量密度〔2〕劳开工具〔3〕劳动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4〕劳动者: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5〕劳动时间

4.1.2作业分类静力作业〔静态作业〕主要是依靠肌肉的等长收缩来维持一定的体位,及身体和四肢关机保持不动时所进行的作业。举例:脑力劳动、计算机操作人员、仪器监控者等动力作业主要是依靠肌肉的等张收缩来完成作业动作的,即经常说的体力劳动。举例:采矿、建筑

4.1.3劳动强度的分级1、国际劳工局分级标准按照氧耗量分为3级:中等强度作业、大强度作业、极大强度作业中等强度作业分级大强度作业,指氧需超过氧上限,即在氧债大量积累的情况下作业,如爬坡负重、手工挥镐或锻打。这种作业只能持续10余分钟,不会更长。极大强度作业,指完全在无氧条件下的作业,氧债可能等于氧需。只在短跑、游泳比赛时才出现这类情况,持续时间不超过2分钟。

4.1.3劳动强度的分级2、日本劳动研究所分级标准根据能量代谢率分为5级

4.1.3劳动强度的分级3、我国分级标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GB3896-83〕体力劳动强度指数计算公式I=T?M?S?W?10T——劳动时间率〔%〕M——8h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kJ/(min?m2)S——性别系数:男性=1,女性=1.3W——体力劳动方式系数:搬=1,扛=0.40,推/拉=0.05

4.1.3劳动强度的分级3、我国分级标准8h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劳动时间率

4.1.3劳动强度的分级3、我国分级标准

4.2作业疲劳及其测定牛奕

4.2作业疲劳及其测定疲劳的定义:说法一:疲劳就是作业者在作业过程中,产生作业机能衰退,作业能力明显下降,有时并伴有疲倦等主观病症的现象。说法二:疲劳就是人体内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不能维持平和。在劳动卫生学中,疲劳一般是指因过度劳累〔体力或脑力劳动〕而引起的一种劳动能力下降现象,具体表现为反响迟钝、动作灵活性和协调性降低、工作过失率增多,并伴有主观感觉疲乏、无力等。换言之,疲劳是机体处于警觉和睡眠两个极端情况之间的一个中间技能状态,是许多生理变化的最后结果。严重疲劳可出现生理功能失调或紊乱。

4.2.1疲劳产生的机理1〕疲劳物质累积机理2〕糖原耗竭机理3〕中枢系统变化机理4〕生化变化机理5〕局部血液阻断机理作业者短时间内从事大强度体力劳动,消耗较多能量,能量代谢需要的氧供给缺乏,产生无氧代谢,乳酸在肌肉和血液中储积,使人感到身体不适,即产生疲劳感。人体的能量供给是有限的,随着劳动过程的进行,体能被不断消耗,于是由于一种可以转化为能量的能源物质“肌糖原”储藏耗竭或来不及加以补充,人体就产生了疲劳。劳动过程中,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将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功能,即保护性抑制,使肌肉组织不致过度消耗而受损,保护神经细胞免于过分疲劳。在劳动中,由于作业及环境引起体内平衡紊乱状态而产生了疲劳。静态作业(如持重、把握工具等)时,肌肉等长收缩来维持一定的体位,虽然能耗不多,但易发生局部疲劳。

4.2.2疲劳的种类疲劳分类按发生部位分按疲劳原因分按疲劳程度分生理性疲劳(新陈代谢)心理性疲劳(感情影响)精神疲劳(精神压力)肌肉疲劳(肌肉劳累)神经疲劳(用脑过度)一般疲劳(肌体劳累)过度疲劳(连续长期)重度疲劳(接近病态)1、疲劳的种类

4.2.2疲劳的种类2、疲劳的规律局部引起的疲劳,可以引起全身病症和大脑疲劳;疲劳不但使作业能力下降,也使作业意志减弱,产生休息的需要;疲劳能够恢复,不会留下损伤痕迹;年轻人比老年人恢复得快;体力上的疲劳比精神上的疲劳恢复得快;心理造成的疲劳常与心理状态同步存在,同步消失;同样由作业内容和环境引起的疲劳,当作业内容和环境改变时,疲劳也可消减。感觉和疲劳不一定同时发生,如乐不知疲。疲劳有一定的积累效应,未完全恢复的疲劳可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存在到次日,如次日到达六分疲倦程度,就感到十分疲乏。在重度劳累之后,第二天还感到周身无力,就是积累效应的表现。人对疲劳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如连续几天劳动,反而不觉得累。

4.2.3作业疲劳的调查与测定1、疲劳问卷调查2、疲劳测定方

文档评论(0)

199****80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相信自己,相信明天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