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缺血性中风(痰瘀互阻型)中医药研究进展
标签:缺血性中风;痰瘀互阻型;中医药
缺血性中风属中医学“中风”的范畴,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致残
率、复发率高,严重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广阔
的前景,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就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予以简要
综述。
1病因病机
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历代医家论述颇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风、
火、痰、瘀、虚。而在此病理基础中,痰瘀是重要的病理环节。痰瘀是中风的重
要致病因素,这在古代医籍中已早有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
怒则形气绝,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丹溪心法》载“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并主张
“治痰为先”。《医学问对》载“中风内者……风火由下直上,将胃中津液顷刻化为痰
浊,壅塞上焦……麻痹不仁者,血痹不流也”。《本草新编》更明确指出“中风未有不
成痰瘀者也”。痰浊和瘀血作为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理产物和治病因素,均可单独
见于缺血性患者,但是,由于痰瘀在病理上密切相关,因此,痰浊和瘀血往往相互胶
结,相兼为病。正如《明医杂著》云:“所以古人论中风偏枯麻木、酸痛、不举诸证,
以气虚死血痰饮为言。言论其病根源,以血病痰病为本也”。《医方考》云:“中风,
手足不用,日久不愈者,经络中有湿痰死血也”。《诸病源候论》则曰“诸痰者,此由
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血证论》亦主张“须知痰水之雍,由瘀
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痰、饮可致瘀,瘀血、死血又可化饮,如董汉良所
述,“痰滞则血瘀”,“血瘀则痰滞”。痰阻血瘀,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筋骨肌肉失养,
故生口角歪斜,半身不遂诸证。由此可见,痰和瘀在中风发生发展变化中是相互联
系和不可分割的一对矛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导致痰瘀互结。林心君等[1]认
为,痰浊和瘀血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痰瘀是缺血性中风病邪
实的主要方面,可贯穿于本病之全过程。陈理书等[2]对100例中风病人进行临床
分析后认为,痰瘀互阻是缺血性中风的病理基础。同时研究发现,缺血性中风患者
都有血管病变、血压改变和血液理化改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血管的痉挛、硬
化和梗死,这就是中医学所说的“瘀”的病理变化。另有研究表明,血清脂类含量的
升高,是形成痰浊的主要生化物质基础。血脂的升高可降低红细胞膜的流动性,使
其变形能力降低,增高血液黏滞性,而血黏度的增高又进一步影响血小板聚集,从
而致瘀;瘀证的血液循环基础是血液流变的改变,即血液浓稠性、黏滞性、聚集性
和凝固性增高,而这也是痰证的重要基础。李富汉[3]通过文献及临床研究提出,缺
血性中风的发病,以血流变化而言,具有血流动力学障碍、血液黏稠度和凝固性增
高、血压下降、血液缓慢等特点,与中医学之血瘀证有相近之处。血瘀与局部缺
血缺氧、血液循环障碍、血液流变性异常、血液凝固性增高、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并将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定为有形之瘀;将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动力学
障碍定为无形之瘀。因而,瘀血也可以看成是缺血性中风的病理基础。研究还显
示,脑血管病大部分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各种诱因引起脑部血液供应障
碍、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或局部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肿。无论是出血
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其在发病前都有一个共同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微循环障碍
和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而这正是血瘀证形成的病理基础。由此可
见,痰瘀互结是中风病病理基础中的重要环节。
2辨证论治
明孙一奎倡导“治风之法初得病,即当顺气,即日久,即当活血,此万古不变之
理。盖风病未免有痰,治痰先治气,气顺则痰清。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顺气和
血,斯得病着”。痰瘀同治亦符合治风先治血之意。蔡健伟[4]认为痰瘀同治法是一
个广泛的治则,是中医学“异病同治”的思想体现,临床研究表明,痰瘀同治的各种
方药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性质,加快血液流动,降脂抗凝,达到推陈致新、条畅经
络、疏通气血之目的。李洪渊[5]用痰瘀同治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失语,治疗组45例
中,痊愈11例,显效20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45例中,
痊愈2例,显效16例,有效13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68.89%,治疗组疗效明显优
于对照组。张志钧[6]从痰瘀论治中风病,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法则,根
据中风痰瘀标证不同,采用熄风化痰法(风痰)、豁痰开窍法(浊痰)、清热涤痰法(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