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课程中“劳动法律制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pdfVIP

经济法课程中“劳动法律制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经济法课程中“劳动法律制度”课程思

政教学设计

摘要:“劳动法律制度”构成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

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思政与教学同步进行。要明确教学目标,要紧密

结合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植入到“劳动法律制度”教学的整

个过程中,实现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课程思政;劳动合同;劳动关系,互联网平台;工资

教学设计一:基于应签未签劳动合同纠纷案例看《劳动法》的立法精神

1.教学导入

《劳动法》实施以来,我国劳动合同签约率一直不高,直到2008年实施

《劳动合同法》以后,劳动合同签约率有了明显提升。究其原因在于《劳动合同

法》对于应签未签劳动合同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确定了较为严厉的惩罚措施。

2.教学内容

主要讲授并要求学生掌握《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中应签

未签劳动合同的相关法律、法规,具体主要包括以下条款:(1)《劳动合同法》

第10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

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1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2)

《劳动合同法》第14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1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

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3()《劳

动合同法》第82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不满1年未与劳动

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资。(4)《劳动合同

法实施条例》第5条规定:自用工之日起1个月内,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劳

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

关系,无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但是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其实际工作时间

的劳动报酬。(5)《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6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

起超过1个月不满1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

第82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

动关系,并依照《劳动合同法》第47条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在讲解该内容时注意要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两个角度分析应签未签劳动合同

问题及其后果。

3.育人元素

我国《劳动法》的立法精神在于偏重保护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4.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研讨法。首先,采用案例对比的方式,对应签未签劳动合

同案例进行分类;其次,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应签未签劳动合同的后果;

再次,通过经典判例进一步深化应签未签劳动合同的理解。

教学设计二:从各大互联网平台用工看新型劳动关系

1.教学导入

首先明确劳动关系确立的标准,重点结合互联网用工现状,引导学生思考灵

活用工对现有法理和法规的影响,培养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

养。

2.教学内容

2021年7月,人社部等八部委发布了《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

权益的指导意见》。2021年9月,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八部门发布了

《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实施意见》(鲁人社发〔2021〕15

号)。按照国家部署,以出行、外卖、即时配送、同城货运等行业的平台企业为

重点,推进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工作。

上述指导意见和实施意见确立劳动关系的依据依然是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因此,劳动关

系确定的标准没有变化,但是情形复杂了。因此,互联网用工产生了劳动关系、

劳务关系等相应形式。

3.育人元素

通过互联网平台用工中不同的模式与经典案例进行分析,重点培养学生的时

代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研讨法。首先,运用案例对比的方式,对于互联网平台用

工中不同的模式进行对比;其次,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平台用工与劳动关

系的区别与联系;再次,通过经典判例进一步深化劳动关系确立的依据。

教学设计三:从《劳动法》看“996”和“007”

1.教学导入

结合《劳动法》中工时制度和休息、休假制度等劳动基准法内容,引入新型

冠状病毒疫情期的特定情景,从工时制度、休假制度、加班工资、工资发放等多

角度进行分析

文档评论(0)

178****10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于中小学教案的个性定制:修改,审批等。本人已有8年教写相关工作经验,具有基本的教案定制,修改,审批等能力。可承接教案,读后感,检讨书,工作计划书等多方面的工作。欢迎大家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