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制造业产业升级图谱构建——以北京市为例
黄永攀;邹昭晞
【摘要】通过建立全新的制造业评价指标体系,可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北京市制造业
各细分行业的发展优势进行实证分析与评价,筛选出2005-2013年的优势细分行业,
构建出制造业优势产业升级图谱.结果发现北京市制造业发展是动态变化的,且产业
间竞争力并不平衡,已经完成以汽车制造为主体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金属冶炼
及压延加工业的替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卓有成效,并最后得出北京市制造业发展
的策略方针.
【期刊名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6(018)004
【总页数】6页(P73-78)
【关键词】制造业;产业升级;产业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
【作者】黄永攀;邹昭晞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70;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
理学院,北京10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7
在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浪潮的带动下,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顺势而为,
先后制定了刺激实体经济增长的国家战略和计划,如“再工业化”、“先进制造业
伙伴计划”、“工业4.0”等制造业复兴计划,其主旨意在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政
策调整重获在制造业上的竞争优势。制造业作为北京市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北京市产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是就业岗位的重要
供给者。2015年北京市重新进行城市功能定位,并对非核心功能进行疏解,而城
市功能疏解势必伴随产业结构调整[1]。制造业发展需要适应城市功能的新定位,
而是否具有发展竞争力是进行产业转移的重要准则之一。需要对北京市制造业各个
细分行业进行综合评价,一方面可以总结北京市制造业发展的历程,汲取经验,明
确各个细分产业竞争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制定北京市制造业相应的发展策
略,明确产业发展目标,促进制造业的长远发展,促进京津冀产业一体化,提升区
域产业竞争力。
关于产业评价的著述很多,一些学者从财务指标、市场规模、创新效率方面对制造
业进行评价,并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综合来看,目前对产业评价的研究有三处
缺陷:一是时间短,难以反映产业升级历程,静态分析居多;二是指标多对制造业
整体进行评价,过于笼统,准确度低,且对产业协调及产业关联关注较少;三是缺
少对北京市制造业细分产业的评价分析,实践指导性较差。因此,为对北京市制造
业各个细分行业产业升级历程进行科学、全面的综合评价,展现北京市制造业的升
级历程,本文从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等七方面设计了新的制造业评价指标体系,并
以2005—2013年相关统计年鉴及2000—2010年北京市投入产出表为数据基础
进行实证分析,构建北京市制造业升级图谱,总结过去北京市制造业发展经验,确
立未来发展策略。
1.指标选择原则
对优势产业的评价前提是评价指标的选择。本文根据科学性、可比性、可量化、全
面性原则,充分利用经济普查数据,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将指标分级分类,以全
面、准确体现产业发展优势及竞争力,为确定优势产业及制定产业发展策略提供参
考依据。
2.指标体系构建
如图1所示,本文设计的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级,有7个二级指标及17个三
级指标。二级指标包括市场需求、技术进步、产业关联、比较优势、产业规模、经
济效益、发展速度[2]。
其中,市场需求通过需求收入弹性系数衡量,以体现优势产业的需求前景;技术进
步使用技术进步率、技术贡献率和技术扩散带动系数三个指标衡量,以全面体现技
术对产业的贡献度;产业关联采用产业影响力和产业感应力两个指标衡量,以体现
产业之间相互影响带动因素;比较优势使用区位熵、比较市场占有率系数两个指标,
以衡量细分产业在全国产业结构中的水平;产业规模使用总产值比重、固定资产比
重、利税比重三个指标衡量,从总量体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规模;经济效
益作为行业竞争力的重要部分,使用增加值率、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资金利税率、
比较产值利税率四个指标全面衡量;发展速度使用总产值增长速度、增加值增长速
度两指标衡量,以体现经济增长快慢。
1.数据来源和处理
本文中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北京市统计局2000年、2002年、2005年、
2007年、2010年发布的北京市42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为弥补数据不足,采用
“靠近原则”,即2011年、2010年、2009年数据使用2010年投入产出表,
2008年、2007年采用2007年投入产出表,2006年、2005年、2004年采用
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