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藏东地区重大工程场址强地震动参数评估》编制说明.docx

《川滇藏东地区重大工程场址强地震动参数评估》编制说明.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川滇藏东地区重大工程场址强地震动参数评估》编制说明

一、编制的必要性

川滇藏东地区是我国的资源能源基地与战略要地,已建和正在新建多项国家重大工程,在保障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安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国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明确要求实施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要求加快西南水电基地建设。

川滇藏东地区位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交界线附近,内部构造运动剧烈,强震频发。1900年以来,先后发生1950年察隅地震、1951年当雄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等8级以上特大地震,其中1950年8月15日墨脱-察隅8.6级地震是我国有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全球陆地上发生的最大地震。这也表明这一地区地震活动频度极高、强度极大,重大工程抗震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地震动参数的合理评估是重大工程抗震安全评价的基础。川滇藏东地区为高山峡谷区域,地形变化剧烈,历史地震资料又相对缺乏。现有基于经验的方法,依赖于地震记录,忽略了震源破裂和地震波传播的物理机制,无法合理描述该区域坝址的地震动特征,难以反映不同地震由于发震机制和传播过程不同而导致的地面运动场的差异性,难以合理评估近断层重大工程场址的地震动,是制约重大工程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近年来基于物理机制的数值方法得到了快速发展,可以根据坝址区域实际断层构造以及地质地形条件,模拟地震情景,预测重大工程场址的地震动参数。编制《川滇藏东地区重大工程场址强地震动参数评估》团体标准,可为这些重大工程防震减灾提供决策依据,提升重大工程自然灾害的防治能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二、国内外概况

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大坝建设的中心已转移到了中国,我国在消化总结

国外筑坝技术、大力开展自主创新研究的基础上,在近30年建成了一批高度200m~300m级的超高坝工程,目前我国水电工程建设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近年来,我国在地质条件更加恶劣的雅鲁藏布江、澜沧江等川滇藏东地区的大江大河上正进一步规划多项重大水利工程,该地区的工程面临更加严峻的抗震安全挑战。

当前工程抗震安全分析与评估主要采用基于经验统计衰减关系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包括概率性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PSHA)、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DSHA)和设定地震方法等。PSHA方法考虑坝址区域所有可能发生地震的综合影响,采用经验衰减关系来确定场址地震动参数,但PSHA方法给出的场址地震动参数不代表未来任何可能发生的地震事件。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DSHA)不含概率概念,其评估对象都是包含震源、震中距等参数的具体地震事件,依据场址周边地震构造或者历史地震情况确定对场址影响最大的地震事件,然后采用场址所在区域的地震动衰减关系来得到场址地震动参数,但DSHA结果可靠性依赖经验地震动衰减模型。川滇藏东地区的地震动实测记录,尤其是大震近场记录严重缺乏,难以采用经验地震动衰减模型外推得到可靠的场址近场大震的地震动参数。设定地震方法则对场址地震动贡献最大的潜源区域的地震地质条件和发震构造进行分析,将发生概率最大的地震作为场址设定地震。但根据设定地震确定场址地震动参数时,仍依赖统计得到的经验地震动衰减关系,可能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并且难以考虑复杂的震源机制、传播路径以及局部场地条件的影响。随机有限断层模拟方法,采用半经验半理论方式确定某一场点傅里叶幅值谱,合成地震动时程,忽略了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和局部场地效应。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国家要求校核最大可信地震作用下高坝工程的安全性,不能发

生库水失控下泄灾变。《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GB51247-2018将最大可信地震定义为根据工程场址地震地质条件评估的场址可能发生最大地震动的地震。场址最大可信地震一般具有明确的发震断层构造、确定的传播路径、特定的坝址地质地形条件,传统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均难以全面考虑这些因素生成场地相关的最大可信地震动,并且无法得到场址区域空间非均匀地震动场。

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以及对地震物理机制认识的发展,基于物理机制的确定性地震动模拟方法成为了重大工程抗震安全评价的新趋势。确定性地震动数值模拟包括三个核心内容,即对震源过程进行建模、震源到场址的地震波传播、局部场地效应。采用点源模型或有限断层震源模型可模拟中小震宽频带地震动;对于近场大地震,其断层可达到数十乃至数百公里,破裂过程极其复杂,清华大学研究团队提出了有限厚度震源模型,能准确生成符合实际的宽频带地震动。同时,发展出了震源-介质-场址-结构全过程分析方法,成功重现了1994年美国Northridge地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dfdso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0020006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