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 .pdf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

借鉴吸收。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己借助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意,引导学生讨论,深人体会

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

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全文,掌握字词。

教学难点:

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教学方法:

点评法;借助注释理解文意,分组讨论作者主张。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对文意进行分析并做简要评价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根据日常语言习惯,说说下列句子有什么不同,并说出你的依据:

A你是没有骨气的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人。

明确:B句语气更强烈。

导入:这是郭沫若先生发现的一条语言规律,只要我们留心生活,其实也不难发现的。

然而有些地方这条规律就不适用了。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还要学会“咬文嚼字”。朱光潜先生

就有这样一篇文章。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

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

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

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

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

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

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

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三、感知课文。

(1)注音:涎()茗()镞()滥()

(2)划出词语并解释:1.援例2.锱铢必较3.斟酌4.岑寂5.剥啄6.粗

枝大叶7.推敲8.玩索

(3)思考:“咬文嚼字”的原意是什么?在文中的内涵是什么?作者认为,通过“咬

文嚼字”可以达到什么目的?(即文章主旨)

四、研习作品。

(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启示: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朱光潜先生并不停留于此,继续追问“这”和“是”的不同。

2.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

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

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

笔记、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层(3、4段):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

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

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朗读第三自然段。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三)分析第三层(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2.世人与朱光潜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

文档评论(0)

156****923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