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中语文试卷含详解.docx

2024-2025学年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中语文试卷含详解.docx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4学年第一学期

高一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按要求填空。(11分)

1.默写。

(1)久在樊笼里,(陶渊明《归园田居》)

(2)银瓶乍破水浆迸,。(白居易《琵琶行》)

(3)我来自东,(《诗经·东山》)

(4)曹操《短歌行》中运用比喻抒发人生短暂易逝的诗句是:“,。”

(5)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绚丽色彩展现仙宫景象的诗句是:“,。”

(6)《周南·芣苢》中写劳动者成把握取作物的一句是:“采采芣苢,。”

2.文学文化常识。

(1)“褒衣博带”意思是宽袍大带,指古代(一类人)的装束。

(2)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长期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其中“末”指的是。

(3)《诗经·东山》中有“勿士行枚”一句,“行枚”指的是。

(二)(15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的人格与风格(节选)

朱光潜

①在隐与侠以外,渊明不定期有极实际极平常的方面。这是一般人所忽视而本文所特别要表明的。隐与侠有时走极端,“不近人情”,渊明的特色是在处处都最近人情,胸襟尽管高超而却不唱高调。他仍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法国小说家福楼拜认为人生理想在“和寻常市民一样过生活,和半神人一样用心思”,渊明算是达到了这个理想。

②他的高妙处我们不可仰攀,他的平常处我们却特别觉得亲切,他很看重衣食以及经营衣食的劳作,不肯像一般隐者做了社会的消耗者,还在唱“不事家人生产”的高调。他说:“衣食终须纪,力耕不吾欺。”本着这个主张,他从幼到老,都以种田为恒业。他实实在在自己动手,不像一般隐士只是打“躬耕”的招牌。种田不能过活,他不惜出去做小官,种田做官都不能过活,索性便求邻乞食,以为施既是美德,受也就不是丑事。

③不过渊明最能使平常人契合的还是在他对人的热情。他对于平生故旧,我们在上文已经说过,每因“语默殊势”而有不同调之感,可是他觉得“故者无失其为故”,赠诗送行,仍依依不舍,殷殷属望,一片忠厚笃实之情溢于言表。

④渊明在诗中表现最多是对于子女的慈爱。渊明的长子初生时,他自述心事说:“厉夜生子,遽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于我?既见其生,实欲其可”,可见其属望之殷。他做了官,特别遣一个工人给儿子,写信告诉他说:“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遗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寥寥数语,既可以见出做父母的仔细,尤可见出人道主义者的深广的同情。“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这是何等心肠!谈到他的儿子,他们似不能副他的期望,他半诙谐半伤心地说:“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他临死时还以兄弟同居同财的故事劝勉他们。杜甫为着渊明这样笃爱儿子,在《遣兴》诗里讥诮他说:“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其实工部开口便错,渊明所以异于一般隐士的正在不“避俗”,因为他不必避俗,所以真正地“达道”。

⑤所谓“不避俗”是说“不矫情”,本着人类所应有的至情深情去应世接物。渊明伟大处就在他有至性深情,而且不怕坦白地把它表现出来。总之,渊明不是一个简单的人,这就是说,他精神生活很丰富。他的《时运》诗序中最后一句话是“欣慨交心”,这句话可以总结他的精神生活。他有感慨,也欣喜,惟其感慨,那种欣喜是由冲突调和而彻悟人生世相的的欣喜,不只是浅薄的嬉笑,惟其有欣喜,那种感慨有适当的调剂,不只是奋激佯狂,或是神经质的感伤。

⑥他对于人生悲喜剧两方面都能领悟。他的性格大体上很冲和平淡,但是也有它刚毅果敢的一方面,从不肯束带见督邮,听莲社的议论?眉而去,却退檀道济的礼物诸事可以想见。他的隐与侠都与这方面性格有关。他有时很放浪不拘形迹,做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醉了酒,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在这些地方他颇有刘伶,阮籍的气派。但是他不耻事家人生产,据宋书《隐逸传》:“他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可能在桓玄下面做过官,他孝父母,爱弟妹,爱邻里朋友尤其酷爱子女,他的大愿望是“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⑦因为渊明近于人情,而且富于热情,他相信他的得力所在,儒多于道。陈寅恪先生把魏晋人物分为名教与自然两派,引“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两句诗证明渊明“非名教”。他的要旨在渊明是道非儒。我觉得这番话不但过于系统化,而且把渊明的人格看得太单纯。渊明尚自然,宗老庄,这是事实,但是他也并不非名教,薄周孔,他一再引“先师遗训”,自称“游好在六经”,遗嘱要儿子孝友,深致慨于“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这些都是的一般的事实,却不是证明渊明“非名教”的事实。

⑧我们解释了渊明的人格,已经解释了他的诗,所以关于诗本身的话不必多说,他的诗正和他的人格一致,我们姑择一点来说,就是它的风格。一般人公认渊明的诗平淡。陈后山嫌它“不文”,颇为说诗者所惊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0****399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